这幅画是清代画家方士庶的作品,仿五代董源风格勾画,重山复水、满纸烟霞,看上去赏心悦目。高高耸立的山峦,插入云霄,浑然天成的美感可谓是气韵骀荡。方士庶在雍正年间成名,名震江南。清代的江南画家在创作上深受四王影响,讲究以古为师。方士庶的作品以仿古摹古为主,他模仿的重点不是构图方法,而是笔墨韵味。故此,比同时代的正统山水更加生动。
仿古的作品多不胜数,如何在仿古中脱颖而出,实在是太难了。幸好方士庶的朋友圈很厉害,他认识几位扬州富商,有机会面对面欣赏董源真迹。他被董源笔墨折服,在披麻皴的基础上,又添加了折带皴,强调山石肌理质感。这样一来,既有淋漓苍润之美,也有厚重质朴韵味。
方士庶丘壑松风一块绝壁之上有瀑布飞泻而下,密林深处隐藏着一间书屋,这样幽深静谧的环境,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山水的峥嵘之势。很多人对江南山水有一种误解,觉得那里都是丘陵,没有高山。其实,江南也有雄伟高山,在松风密林的陪衬下显得更加雄奇。
后人学习董源的画风,喜欢从平淡天真入手。方士庶效仿董源笔墨特征,画出了不一样的味道。好的仿古山水,不是复制,而是怀抱崇敬之情延续古人精神。方士庶做到了这一点,秋岚远景、江南真山跃然纸上。
方士庶丘壑松风局部《丘壑松风》远观和近观有两种不同韵味,远看气象万千,近看杳然深远。这才董源画风的精髓,其中妙趣被方士庶捕捉到手。画中留白的运用,拓展了空间,气韵贯穿天地,打破细密笔法带来了壅塞。重视笔墨,重视变化,重视韵味,方士庶不愧是见过古人真迹的名家。
林梢随风而动,向一侧倾斜。山间灌木丛生,掩盖了山泉一角。他在构图上打破了平沙汀岸画法的静态,在画中表现出动感。观察自然,最终是为了在画中留下天然韵致。看过《丘壑松风》,对此更加坚信。
方士庶丘壑松风局部画中充满了阳刚气质,方士庶没有刻意表现荒凉孤寂。不愿意刻板教条地学习古法,他希望表达人与山水的亲密状态。书斋中的文人观赏山林景色,哪怕没有画出人物神态,也能感受到淡然洒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怀远大理想,更需要静观天地万物。
没有尘世喧嚣,依然心怀天下大事。与一味控诉不容于世的文人画相比,显得更加乐观积极。文人画中常以超脱之意,主张无欲无求。这不是方士庶想要的画文人风格,他要画出身边文人的风骨。
方士庶丘壑松风局部注重山水面貌,兼顾点景人物,情景交融不再是一句口号。后人对方士庶的评价很高,称他为“王原祁后山水第一”。“第一”有些夸张,不过他的确比很多同时代的画家,想得更多,画得更好。
拓展阅读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戴进绘《行旅图》江南山水的天然韵致,恽向绘《山水册》把家乡的山水描绘入画,宋旭绘《湖州山水》用周密笔法画出超逸韵致,顾善有绘《四季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