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晨报

您现在的位置: 内蒙古晨报_晨报历史 > 晨报特点 > 走基层托县黑水泉村豆腐的光明之路

走基层托县黑水泉村豆腐的光明之路

发布时间:2016-12-31 6:51:57   点击数:

  第三路,走进托克托县新营子镇黑水泉村探访著名“豆腐村”的文化历史内蒙古晨报记者胡红波许战国陈熠北摄影

  内蒙古晨报   黑水泉是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新时器时代,先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了。曾是秦汉时期的“武泉”县城,已悄悄地埋藏在黑水泉村地下几千年了,留下了灿烂的文化。

  如今黑水泉豆腐香飘万里,成为周边家喻户晓的品牌。7日上午,在记者节来临之际,本报记者走进了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新营子镇黑水泉村,探访了久负盛名“豆腐村”的文化历史。

  切割豆腐成品

  不停地搅拌让豆腐的品质更好

  准备最后一道工序

  做完后将灶台擦洗干净内蒙古晨报记者胡红波许战国陈熠北摄影

  一个小村庄30家豆腐厂

  从托县县城出发,向东行驶大约25公里就是黑水泉村,在这里如果想要询问豆腐怎么做?不论大人小孩都可以说几句,如此的景象不难看出豆腐在这个小村庄里的普及程度。

  托县新营子镇黑水泉村村支书岳开兵告诉记者,全村有30多家豆腐加工厂,针对黑水泉村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和传统的加工工艺优势,政府积极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豆腐加工业,做大做强,打造品牌,目前黑水泉豆腐已经做成呼市乃至周边地区的品牌食品。

  豆腐对于大众来说只是一种食物,但对于赵月来说,确是一份祖传的事业。从小看父亲做豆腐,长大后自己也开始做豆腐,提起老赵家的豆腐无人不竖起大拇指,这让黑水泉的豆腐也卖到了更多地方。

  “父亲最早做豆腐的时候用的还是石磨,那时候用人工推磨豆子,后来改成用牲口拉磨,现在用机器磨豆子,产量也增加了。不过虽然磨豆子的方法变了,但做法还是最传统的,还拥有着传统豆腐的味道。”赵月介绍说。

  豆腐的起源众说纷纭,但最多人认可的一种说法是从西汉高祖刘邦之孙——刘安开始。人称淮南王的刘安,母亲喜好食用黄豆,一日母亲卧病在床,淮南王便命人将黄豆磨成粉,加水熬成汤以便让母亲饮用,但又怕食之无味,因此加了盐来调味,没想到居然凝结成块,而这也正是豆腐的雏形。由于刘安是位炼丹家,因此当豆腐雏形产生后,他便与方士们共同试验,经过多次研究之后,终于发现石膏或盐类可使豆乳凝固成豆腐,用以烹调十分可口,从此豆腐也就在民间开始流传。

  黑水泉的豆腐,以其做工精细,入口细嫩、味道鲜美纯正而远近闻名。它既是大众化的素菜,又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走进黑水泉村,便可以闻到浓浓的豆腐香,闻着豆香,便有人端着盘,提着笼布来到摊前,你二斤、我三斤。刀子轻轻一划,水便冒了出来。

  “一斤豆腐八两水”,这话虽是夸张的说法,却道出了豆腐的一个“嫩”字。那热腾腾,白嫩嫩,水鲜鲜的新豆腐,不用调料也能吃上一二斤,真是美味。

  现在赵月的豆腐在十里八乡都很出名,呼市的很多饭店也在他这订货。“现在一天能卖-斤,我们也不出去卖,只是现在很多人认得了老赵家的招牌,自己找上了门。”赵月说,现在老赵家的豆腐也是一个品牌了,以后准备让他儿子接班,不能让这个手艺失传。

  由传统手工业向规模性生产转变

  虽然黑水泉村的豆腐历史悠久,但长期以来制作豆腐还是以传统的手工作坊为主要方式,手工作坊式的工艺最大的一个弊端就是产量较小,由于产量太小所以黑水泉的豆腐虽然有名但外地很少有人能够吃到。

  退休教师贺俊正是看到了这一点,3年前他创办了专门制作豆腐的公司,而这一举措让黑水泉豆腐走向了更大的市场。

  当日上午,记者在贺俊的豆腐公司看到,虽然公司的规模不是很大,但是车间、食堂、库房等分类明确,而且不论任何一处卫生都特别干净,贺俊告诉记者,食品的卫生安全是他的公司头等大事。

  贺俊告诉记者,现在他的公司淡季大约每年能够生产0多斤豆腐,旺季的时候每天能够生产多斤豆腐,而这些豆腐全部销往呼市。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托县各级政府特别   “今年年初,有个北京做食品的企业家来咱们内蒙古考察,当时我们送过去一些豆腐,吃过后说豆腐非常好,很想合作,只要能够把豆腐拉到北京,有多少要多少。”托克托县工商联主席任乐平说,“不论是产量还是运输都达不到条件,所以最终未能成行。”

  任乐平告诉记者,有了这次的经历后,不少生产豆腐的家庭都觉得不能再各自为战了,应该将所有的力量集结在一起,于是有了成立豆腐合作社的想法。

  虽然专业合作社有一定的优势,不过相对豆腐这一特殊的食品来说有一些困难必须要解决,任乐平告诉记者,因为各家做的豆腐口味上略有差异,首先要有统一的标准,还有大规模生产还不能丢失传统工艺,此外更为重要的是冷链运输,这些他们都还没有解决,所以豆腐合作社现在还在筹划中,不过成立豆腐合作社,通过这一形式将黑水泉的豆腐推销到更多的地方是他们的目标。

  积极打造托县乡村文化第一村

  黑水泉村名泉文化广场内蒙古晨报记者胡红波许战国陈熠北摄影

  黑水泉村除了豆腐是一张名片外,这里的历史文化同样非常深厚,上世纪80年代中期,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掘了大量有珍贵历史价值的文物,证实黑水泉村是秦汉时期云中郡所辖武泉县所在地,距今有多年历史。

  当日,记者来到位于黑水泉村的文化广场,在龙王庙中看到了该村流传至今的寿阳大鼓,是内蒙古西部地区少有的保存完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到农闲的时候,村民组成的文化大队就会打起寿阳大鼓,唱起歌。

  在村东头,还遗留着一套清末民宅——卢家大院,古朴而典雅。黑水泉村依托这些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条件,围绕文化出思路、定举措,积极打造托县乡村文化第一村。

  今年62岁的岳开兵说起黑水泉的文化历史,滔滔不绝。

  “我们这个地方,值得书写的文化太多了,先拿豆腐说起。为啥这豆腐跟别处的不一样,为啥豆腐好吃!”岳开兵说主要是水好,这水说起来可大有讲究,黑水泉村原来不叫黑水泉,叫明水泉。就是因为村里有一眼泉水,口感甘甜。明朝时,因为要回避“明”字,改成了黑水泉村,也就一直流传到今。

  “村头两棵百年的老柳树,头顶的电网伸向远方,银波翻滚的蔬菜大棚,小脚奶奶门口坐上了火车去看那神奇的布达拉……”这首受到内蒙古音乐界广泛好评的《黑水泉之歌》就是黑水泉村的村歌。它入围由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农村社区小康建设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大众音乐协会主办的首届全国村歌大赛十大金曲。

  在文化活动中心大厅内东西两侧的墙壁上,记者看到黑水泉村历代出土珍贵历史文物的照片和村传统民间艺术——剪纸,黑水泉村剪纸造型简约、生动,具有原始彩陶文化的遗风和秦汉文化的特点,在区内外享有盛誉。

  岳开兵介绍说,活动室里有0多册与村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科技、养殖等方面的图书,还有多张教村民如何致富的光碟,村民们一有时间就到活动室里看书看碟,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此外,村里还组织农民定时定期学习先进的种养殖科技知识,通过互联网与市场接轨、积极寻求致富信息等。

  目前黑水泉村已经获得过很多荣誉,比如‘全国文明村镇’,‘全区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镇’等等。

  从年开始,村中开始组织恢复对于黑水泉文化的保护。开始翻修戏台、关帝庙、观音庙以及文化活动场所。为此,村中多方集资篆刻了字的《黑水泉记》石碑。描述黑水泉村两千多年历史沿革的文化长廊和高5米、宽6.5米的灰色大理石牌楼也都一一兴建,村中还收集了反映黑水泉历史风貌的部分文物作为陈列收藏。

  走进村子,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古树,尤其珍贵的是两棵有多年历史的古柳,被托县文物管理所列为“古树名木”,该古树现已建围栏加以管理、保护。

内蒙古晨报   年的一种“流行色”是:每个家庭必备一份内蒙古晨报,每位老板必备一份《内蒙古晨报》。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真实、权威、客观、公信等功能日益强化,内蒙古晨报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结合起来,为公众提供最具服务价值的新鲜资讯。

  欢迎订阅,欢迎合作。

  您可以通过    内蒙古晨报订报联系

   -

   -









































早期白癜风有什么症状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neimengguchenbao.com/cbtd/562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