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抗战时期的报纸吗?或是从建国至今每逢国内外重大事件的新闻报道吗?再或是上世纪70~80年代的小人书吗?昨日,在乌拉特前旗第四中学羽毛球场内,乌拉特前旗本土集报收藏家潘贤良带着他的千余份报纸给现场百余名师生带来了一场震撼的报纸展。活动中,学生们细心地观看着,感受老报纸带来的珍贵回忆。
老报纸中的“回忆”
“能在老报纸上看到新中国成立当天的新闻,感觉挺不错,一种打心底里涌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年近七旬的乌拉山镇居民王大爷感慨地说。作为一名老党员,王大爷面对新中国成立当天的《人民日报》眼角泛出了泪花,拿着老花镜的手不停地颤动。
“真没想到过去的报纸‘长’这样啊,你看排得密密麻麻的,看得好累啊!”“好些报纸都是黑白的,我之前都没有见过,一直以为报纸就只有彩色的呢!”,“我按着时间顺序看了下,发现这报纸记录的就是时代的发展和变化呀!”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地围观在老报纸旁,细心的观看着这些“回忆”。
老报纸是一本记录历史的教科书
如果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那么报纸可以说就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编年史。在昨天的展览上,一份份记载着我国历史发展变迁的“教科书”出现在师生们的眼前,大家都充满好奇地翻阅着,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
据此次展览的负责人潘贤良介绍,这些报纸都是自己历时30多年从全国各地收藏回来的。从16岁时,开始接触报纸,发现报纸上刊登的许多内容都非常有趣,于是便裁剪下来,粘贴在笔记本上,以便于翻阅,同时把报纸也收集起来,剪报的内容上到国家大事,下至生活小常识,只要自己觉得有趣都会剪下来。排好版面后再仔细的贴到本子上。30多年来,笔记本换了不知多少个,可这一剪、一收的习惯却一直持续到现在。“我觉得老报纸就是一本记录历史的教科书,它可以作为平面媒体长久记载历史的发展,也可以教育下一代,这也是我当时收藏报纸的初衷。”潘贤良说。
由于集报、剪报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还是很新鲜的,又可以见识到许多平日里见不到的报纸,所以这次活动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据了解,为了从小培养孩子们读报集报的兴趣,内蒙古报业协会集报分会、包头市集报联谊会、巴彦淖尔市集报协会筹备委员会和全市部分中小学校园达成共识,让“集报剪报”活动走进中小学校园,提高学生们阅读与动手能力,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全媒体记者邬益东摄影报道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花多少钱啊白癜风可以治愈的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