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史上的10大行书,第一是《兰亭序》,其余依次为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王珣的《伯远帖》、杨凝式的《韭花帖》、柳公权的《蒙诏帖》、欧阳询的《张翰思鲈帖》、米芾的《蜀素帖》、黄庭坚的《松风阁诗帖》、李建中的《土母帖》。今天,我们聊聊黄庭坚晚年行书《松风阁诗帖》,10大行书,它排第九。年,57岁的黄庭坚和朋友来到鄂城樊山,途经松林一亭阁。松涛阵阵,想起了已经逝去的苏轼等好友,有感而发,写下来这篇经典行书《松风阁诗帖》。黄庭坚写过很多行书作品,这篇算得上是晚年经典之作。《松风阁诗帖》的用笔是深沉的。晚年的他,在想到故去的老师和友人的时候,心中难免沉重。这些情思,也融入到了它的用笔之中,凝重且有力。经典的书法作品,不光体现在用笔的技法上,还有书者的情性寄托在其中。你想想《兰亭序》、你再想想《祭侄文稿》和《寒食帖》等等,哪一个都是笔和意的绝佳组合。在这里,笔墨只是他们表情达意的工具而已。黄庭坚的这种沉稳凝重是怎么表达出来的?首先在于用笔。你看那些笔画,虽然是整体是行书,很多时候用的却是楷书的笔法,可以说是笔笔有力,并且精到。在行笔的过程中,黄庭坚表现出了属于他的那种“一波三折”,很少有直来直去的笔画。那些提按顿挫,那些线条的波折,真的就像船桨拨水前行,看似平和,却势大力沉。咱们在写这种长线条的时候啊,最好也学学黄庭坚,不要想着直来直去。你想啊,在用笔方法不变的情况下,把黄庭坚的线条拉直,肯定没有现在这样有味道。另外,还要说说结体。咱们都说黄庭坚的字像“长枪大戟”,意思就是说,他的结体比较开张。特别是那些长的笔画,真的是比较舒展,和其他部分会形成一个明显的收放对比。可是呢,我总感觉黄庭坚的结体还是比较收敛的。这种“收敛”,不是形态上的,也不是说的长短,而是那种笔意。在这看似开张的背后,似乎有一种克制的向心力。这种力量从哪来?这应该就是笔势产生的吧。有些朋友说,我不是很喜欢黄庭坚的这种风格。这很正常,凡是有个性的书法,大都不会让所有人都满意。可我想说的是,你的那种不喜欢,只是就整体欣赏而言的。如果您也在学书法,最好还是多体会一下不同的风格。整体不喜欢,我们可以学习其中的某些局部嘛。比如那些波折,比如那些开张,以及那些开张背后的内敛,都值得我们书法爱好者去体会。有时候想想啊,现在学书法,真的是太幸福了。10多块钱,《松风阁诗帖》到手了。中国历代名碑名帖精选·黄庭坚松风阁京东¥33购买已下架《松风阁帖》,10大行书,它位列第九,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来的。在这其中,自然有值得我们细品的高妙之处。
黄庭坚晚年行书松风阁诗帖,10大行书
发布时间:2025/3/12 11:35:51 点击数: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