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风

您现在的位置: 松风 > 松风做法 > 碑帖干货丨黄庭坚行书代表作松风阁诗帖

碑帖干货丨黄庭坚行书代表作松风阁诗帖

发布时间:2024/2/24 17:44:14   点击数:

《松风阁诗帖》是北宋三大家之一黄庭坚晚年的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九行书”。

该帖作于当年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之时,途经松林间一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之声而挥洒成韵。“松风阁诗”,即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之情。

那么作为“天下第九行书”,该帖有哪些值得被欣赏的点?在用笔特征和字形结构上,它是否有某些异于它帖的独特之处?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局部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局部

接下来,笔者将从用笔特征和字形联想两方面来欣赏《松风阁诗帖》。

01观其用笔

正锋用笔

从整体上看,《松风阁诗帖》全帖粗细变化较少,呈棒状,这是正锋的产物。黄庭坚学习了颜真卿笔尖垂直“杀”入纸张的正锋,这是暗藏于“蚕头燕尾”深处的笔法。

蚕头燕尾

《松风阁诗卷》中的“蚕头”中,有一种比颜真卿和苏轼还强烈的笔尖冲击。浓密、凝缩的笔触,让人觉得仿佛冲击就是它的全部,例如“山”字,尤其是它的第三笔起笔处就是很好的例子。而“夜”字最后一笔长长的波浪,就是“燕尾”的另一种继承形态。

“山”字第三笔起笔处的“蚕头”“夜”字最后捺画处的“燕尾”

向左延伸的长横

“筑”“平”“箕”“来”等字的横画向左延伸,如波涛般长而摇摆,同时这幅作品也展现了一种超越三折法的新多折法。用“咚—嘶—咚”三折法写下的笔画,在延伸上是有限制的,而新的多折法则使横画能像波浪起伏一般延伸至更远处。

注:三折法,写毛笔字用笔技法之一,即:写“一”,欲右先左为一折,右往为二折,至尽处收回为三折。写“

”,欲下先上为一折,下注为二折,仍收回为三折。

“来”字的横画向左延伸,这种构成法打破了王羲之风格中常见的平稳构成法。

过于舒展的撇捺

“今”“参”等字的撇和捺长得惊人,这些都不属于初唐的一比一均等结构,而可以说是一比二、一比三的不均等结构。

黄庭坚继承了李邕超越均等原则的结构原理,将不均等的结构也塑造出了美。

注:王羲之的书法表现是东亚的写字基础,颜真卿将其升级为“蚕头燕尾”,而李邕则将王羲之一比一均等的字形结构转变为不均等结构,这三者的“函数”构成了北宋三大家的书法。

“今”字的撇和捺长得惊人,异常舒展

02观其字形

换一种欣赏的眼光,从现代审美的角度来看《松风阁诗帖》中的某些字,会联想到某些很生动的形象。

比如,“见”、“魁”等字,感觉这几个字很传神,他们就像一个奔跑的人,下半部分的撇和竖弯钩就像人在奔跑时迈开的两条腿,撇很细很长,但又很有力度,如同跑步的人修长而矫健的腿。

“见”字如同一个奔跑的人

而“斤”、“风”等字,若将其当作一个整体,我可以感受到,那挺俊的腰身!这种中部略收拢,上下舒展开的姿态,像极了一个身形姣好的人。

“斤”字像瑜伽体式中的树式

而“夜”、“天”等字,过于舒展的撇捺,则像一位舞者伸展舞动的四肢,优美又富含力量。

“夜”字像一个跳芭蕾的舞者

“见字如见人”,如此看来,《松风阁诗帖》被誉为“天下第九行书”,与其字形中蕴含的丰富生命力密不可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neimengguchenbao.com/cbtd/1461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