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捞月》中,一共有多少只猴子?
答案是只。
寓言故事中,一群猴子团结一致搭成梯子,努力要将水底下的“月亮”捞出水面。只可惜,明月如许高悬于云间,水底下的终究不过是泡影,捞来捞去,终是不得其法。
这个故事源自于佛教的《摩诃僧祇律》,律言:
“过去世时。有城名波罗奈。国名伽尸。于空闲处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到一尼俱律树。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言。月今日死落在井中。当共出之。莫令世间长夜闇冥。共作议言。云何能出。时猕猴主言。我知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主语。展转相捉。小未至水。连猕猴重。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
猴子虽是灵长类动物,毕竟比不得人“见多识广”。咱们今天不聊猴子,就聊一聊那一轮“水中月”。
“水月”一词,在中国常见得很,指代的就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只不过最早这个倒影,更多是表示明静、通澈,是弥足珍贵的。比如唐太宗皇帝李世民,在《大唐三藏圣教序》里面说:“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大诗人李白也十分喜欢水月,在给别人的赠诗中也提到“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由此可见,水月一开始在人们的心中,确实是颇受爱戴。
然而镜中花水中月,终究是不切实际,可以远观却不可以亵玩。后世盛传李太白醉酒之后,投江揽月而死,算是真真正正“捞”了一把水中月。传说虽然是假的,但也足以告诫后人捞月不可取。黄庭坚在《沁园春》里面就讲:“镜里拈花,水中捉月,觑着无由得近伊。”元代文人杨景贤有言:“恰便似沙里淘金,石中取火,水中捞月。”
沙子里如何淘金?石头如何取火?(不是指点火,而是持续燃烧)水中如何捞得月亮呢?
水中月固然清澈,但是一旦动了“捞月”的打算,那便是大错特错愚不可及。有的时候团结奋进,努力向前是一方面,把握方向追求实际同样也是非常重要的。
央视频,国家级5G新媒体平台,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倾力打造的有品质的视频社交媒体。
登录央视频,收看锦灵学堂更多内容
第一步,打开央视频APP,点击搜索框
第二步,搜索“锦灵学堂”
第三步,点击进入即可看到“锦灵学堂”的全部内容
“锦灵学堂”,是面向国内K12培训机构、幼儿园及学校,基于互联网技术所开发的教育平台。平台主打“学习传统文化从启蒙开始”的设计理念,涵盖线上版权课程、线下衍生品、锦灵智慧教室三大板块,以动漫、交互游戏课件、丰富版权IP等为亮点,提升孩子传统文化学习兴趣,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