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杭锦旗一个不一样的“集市”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周边群众和媒体的眼球,这次也不例外,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隆茂营村的小广场上人头攒动,村民们喜气洋洋的穿梭于各项惠民服务的柜台前,一派红火热闹的景象。这就是杭锦旗独贵塔拉镇开展的每月一度的“民生集市”主题活动,该活动以其贴近民生、服务群众的特点吸引了众多媒体记者纷纷来此宣传报道,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笑容、每一次鼓舞……记者以其所见所闻为我们讲述了这个传统集日的新内涵。
传统集日的新内涵
“政政,起来没?今天有‘民生集市’,咱们一起去逛逛!”12月9日,天刚擦亮,杭锦旗独贵塔拉镇隆茂营村的老支书郭光就来到村民乔政家,敲窗叫他一起去赶集。
村委会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小广场,早已围满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乡亲们,精心布置的小舞台上,“独贵塔拉镇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暨‘民生集市’主题活动”的大红条幅分外醒目,舞台下,派出所、市场监督管理所、金融机构等十多个办事摊位一字排开,人头攒动、好不热闹。一场别开生面的“民生集市”,正在这里火热开市。
“老师,能给我们大家伙儿仔细讲一讲乡村振兴战略吗?”“老师,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具体是咋的个情况?”“老师,我想听听您对发展乡村旅游的看法”……听着村民的提问,看着他们对发展经济的渴盼,党校宣讲老师苗晓刚激情满怀,耐心解答,现场的热烈气氛,驱散了冬日的寒冷。
“在乡村振兴的新时代,乡村旅游必将会有新的更大作为。”乔政全神贯注聆听着老师的解读。今年23岁的乔政,是一名退伍军人,他毅然辞掉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创业,老支书郭光想帮他实现这个“梦想”。
连日来,鄂尔多斯市的市、旗、镇、村四级宣讲团成员,深入基层、走村入户,在支部阵地、在田间地头、在村民家中,创新思路、创新方法,用通俗易懂接地气的语言,向农牧民宣讲十九大精神。
舞台上,一位身着蒙古族服饰的老人,正在为村民倾情献唱革命经典歌曲《草原儿女爱延安》。这位老人就是曾被周恩来总理誉为“铁嗓子”的老乌兰牧骑队员杨玉兰。她说:“每唱一遍这首歌,我都要感动很久。今年我已经76岁了,但我还要继续唱下去,就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延安精神,了解党的光辉历史,也为新时代贡献余热!”
66岁的村民乔满贵,手里拿着法律知识书籍和动检部门免费发放的牲畜棚圈消毒液,高兴地对记者说:“‘民生集市’,不仅满足了农牧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让党的方针政策传递到最基层,深入到农牧民心坎里。”。
独贵塔拉镇道图嘎查孟克达赖,依托七星湖旅游景区和妻子开了“大漠人家”牧家乐,现在一年纯收入有20多万元。在他的带动下,村里36户牧民也搞起了旅游服务业,家家户户都脱了贫。他感触地对记者说:“听了十九大精神宣讲中所提到的乡村振兴战略后,我的干劲更足了。今年又与村里5户人家共同买了沙漠越野车,每家投资了10万,共同成立牧家乐旅游合作社,撸起袖子加油干,预计明年就能把买车钱给赚回来了。”
乔政拿着开办农家乐的手续,信心倍增地对相伴回家的老支书说:“咱们隆茂营村,自然风光优美,区位优势明显,加上前两年美丽乡村建设,房子新了、设施全了、产业有了,在这里搞乡村旅游,一定能行!”看着乔政兴高采烈的样子,老支书郭光心里默默地为眼前这位敢闯敢干地年轻人祝福。(文/王玉琢图/新媒体中心记者刘檬)
记
者
手
记
乡镇村社每月一次集市,是农牧民聚会交易的市场。杭锦旗“民生集市”的举办,为这个传统的赶集日赋予了新的内涵。“民生集市”包括政策解读、文化下乡、纠纷调解、支农贷款、社保就业、健康义诊……都是群众所需、百姓所求的事。利用各乡镇村社集市,杭锦旗创新思路,采取“群众点单、干部摆摊、乡亲赶集”等方式,宣传十九大精神和惠民政策,开展“面对面”惠民服务,群众既可满足生活生产所需也可满足精神文化所需。各苏木镇根据实际情况,在每月固定的乡村赶集日,把十九大精神宣讲和涉农涉牧、涉民涉企等部门组织起来,把送政策、送文化、送科技、送法律、送爱心、送服务共同打包,送到农牧民群众中,让“民生集市”更加暖人心脾。
杭锦旗“民生集市”开办以来,为独贵塔拉镇调解矛盾纠纷件,办理支农支牧贷款4.8亿元,发放临时救济金元,免费发放价值元药品,为人进行健康义诊,为人办理养老保险缴费,为人采集生存认证指纹,累计解决群众实际问题近2万余件。“民生集市”,打通了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内容来源:内蒙古日报
本期编辑:刘焱总编辑:刘晓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