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第3期《北京蒙商》杂志专访
复强和《天南地北赤峰人》
年的春天,非洲西部的加纳共和国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在首都阿克拉繁华的集贸市场,成群的黑人都在忙忙碌碌地做着生意。两个当地人眼中的“白人”引起了很多人的好奇。只见一个“白人”手持专业的高清摄像机在拍摄,另一个“白人”则在镜头下采购生活物品。
这两个“白人”,都是来自中国内蒙古的赤峰人。拍摄的记者叫复强,是电视人物访谈栏目《天南地赤峰人》的制片人。这次他只身远赴非洲,就是来采访在加纳工作的赤峰人李宝臣。
李宝臣作为北京建筑设计院的代表,在非洲工作已经好几年了。尽管中国总理温家宝访问加纳的时候曾和他亲切握手,但是接受来自祖国的电视采访,他还是第一次。
这一个月的非洲之行成了《天南地北赤峰人》栏目最远的一次采访。制片人复强曾自豪地和朋友介绍过他们采访所到的广州、重庆、威海、惠州、深圳、珠海、天津、上海等多个城市。
《天南地北赤峰人》栏目自从年6月在内蒙古赤峰电视台开播以来,每年播放52期先进人物的人生故事,一共播出了多期。
用制片人复强的话说,基本把天南地北的顶尖优秀老乡“一网打尽”了。是啊,他们不仅采访了斯琴高娃、于月仙、王珞丹、王丽坤、哈斯高娃、斯琴朝克图等文艺界的赤峰籍名人,还采访了《经济日报》社社长武春河、中国人寿副总裁苗复春等各个领域颇有影响力的老乡。
采访过程中那些充满了乡音、乡情的温馨回忆成了栏目组成员最宝贵的财富。
那么,复强为什么要创办这样一个栏目,栏目运行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年,已经在北京电视台《每日文娱播报》做记者的复强偶然看到了山东卫视有一档《天南地北山东人》,他一下子激动起来。利用北京电视理念先进、人才众多的优势,做一档《天南地北赤峰人》不是很好吗?既可以激发家乡观众的自豪感,又可以为家乡的年轻人树立榜样,还可以促进走出家乡的乡友回乡投资创业,这是多么好的一件事情啊!
当复强把这个想法和赤峰市委宣传部的李先生一说,马上得到了他的支持,于是复强就把策划案交给了赤峰电视台的领导,但是一直没有得到肯定的答复。
年下半年,复强到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做了编导,同时他还成立了自己的文化公司。这时赤峰电视台的新台长上任了,复强再一次把《天南地北赤峰人》的策划案交了上去,没想到独具慧眼的新台长对这个策划大加赞赏,马上达成“制播分离”的合作协议,由复强的文化公司负责制作,由电视台支付制作费并负责播出。
谈起当初签合同的情景,复强说:“我那时候太草率了。”
复强是个优秀的电视人,他曾三次获得内蒙古广播电视新闻一等奖,在赤峰市做记者时他的新闻多次在央视《新闻联播》等播出,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的外宣先进个人。虽然他电视业务做得不错,但是明显缺乏商业头脑,没经过认真的核算,就草率地把制作费定在了每期0元人民币的数字上。
签约后,复强和他的团队仔细一核算才发现,由于节目在北京制作,所有的成本都远远高于赤峰当地。不仅房租水电、机器设备都要花钱,就连编导、主持人、配音员等等都要按照北京的标准支付。每期直接成本至少在元以上!
怎么办呢?最后复强一咬牙,“就按合同办!”面对团队成员不解的目光,复强做了这样的解释:我们公司已经租用了房屋,就用公司其他业务来负担房租,不摊入节目成本,再加上公司正在承制某艺术家的纪录片,这位艺术家投资了数十万的电视高清采编设备在公司里,所以机器设备的成本也不必计入。0元勉强够支付编导、摄像等的劳务费,这就可以了!要赚钱我们也不能赚家乡人的钱,只要做起来就会有收获,目标要放长远!
年6月18日,《天南地北赤峰人》在赤峰电视台黄金时段隆重播出。同时《赤峰日报》、《赤峰广播电视报》、赤峰人民广播电台刊播其文字版。一时间,众多名家纷纷亮相,无数观众大饱眼福。
这个每期15分钟的人物访谈电视节目,以央视编导复强为制片人、央视记者张海宾做主编,央视主持人陈蓓蓓、影视新星塔娜花日、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宁晓川等人做嘉宾主持,央视配音师赵斌配音,编导和摄像都来自于央视、北京电视台、凤凰卫视等不同单位,新颖的理念、先进的手段和低成本高效运作的方式,再加上节目呈现的是赤峰本土没有的新鲜感以及赤峰老乡故事的亲切感,让赤峰观众眼前一亮。据当时赤峰市统计局的收视率调查,这个栏目一开播就在赤峰电视台名列收视前三甲。
节目陆续做了半年之后,观众们反映,你们名字叫《天南地北赤峰人》,怎么采访对象全都是北京的啊?
为了节省差旅费,栏目组最初没去外地采访。现在必须要让“天南地北”这四个字名副其实,栏目组多方筹措经费,还去掉了演播室播报的方式,不再雇用专门的主持人,省下钱来开始奔赴全国各地甚至到海外采访赤峰人。这样一路走来,节目蒸蒸日上,品牌效应就逐渐显示了出来。
年复强开车从北京回赤峰过年,从河北省境内进入赤峰第一个茅荆坝收费站时,一个宣传横幅让复强非常激动。只见那个鲜红的条幅上面写着:“欢迎天南地北赤峰人回家过年”。
当地人已经把“天南地北赤峰人”作为一个固定的词语来使用了,这个温馨的条幅无疑是栏目品牌深入人心的最好体现。
随着愈来愈多的观众向栏目组推荐采访对象,栏目嘉宾的质量进一步提升了,基本代表了赤峰人的精英群体,以至于很多嘉宾以上了这个栏目为荣。
栏目组到呼和浩特采访的时候,内蒙古电视台著名播音员苏日娜开玩笑地说:“我琢磨着你们该来采访我了。”
栏目组到沈阳采访辽宁省文化厅长彭益民的时候,他非常激动:“我都离开家乡三十多年了,没想到家乡父老还在惦记着我。”
奇虎安全卫士公司总裁齐向东说:“这是我第一次接受家乡媒体的采访。”
每一期节目播放之后,节目的主人公都会接到若干个老熟人的电话,在亲朋好友的赞誉之下,这些人内心的自豪感增强了,对家乡的感情也加剧了。“有能力就要为家乡做点事情”,成了他们的共识。
当时赤峰某领导曾到陕西省招商引资,栏目组为他提供了部分陕西的老乡名单,结果他刚到陕西没多久就举办了几百人参加的内蒙古同乡会,顺利完成了招商引资的任务。
栏目组制片人曾连续两年飞赴威海参加内蒙古同乡会,促成了其中的商界精英组团赴内蒙古各盟市考察投资。
栏目组所到之处,还能把很多互相不认识的赤峰老乡聚集到一起,在一个城市生活了很多年却形同陌路的老乡很多,他们都非常感激栏目组给他们创造了结识的机会。栏目组也见识了深圳、重庆、威海、上海等各地赤峰老乡会的团结和发展。在外地老乡聚会上复强总会唱起那首“古老”的市歌《草原上有一座美丽的城》,气氛浓时,大家兴高采烈,非语言所能描摹。
在《天南地北赤峰人》栏目多次举办的北京精英百人联谊会上,不仅斯琴高娃每次都会参加,带头载歌载舞,而且大学校长、医院院长、国际级律师、亿万富翁、各级公务员、国企领导等等各界精英都会出现在这非官方的乡友联谊聚会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赵子忠和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冯世勇都曾在联谊会上动情地说:“《天南地北赤峰人》就是我们赤峰人当之无愧的纽带和桥梁。”
时光荏苒,物价飞涨。
年到来的时候,北京的房价已经上涨了10倍以上,而《天南地北赤峰人》的制作经费还是停留在7年前的每期0元!
为了能在高成本的首都生存下去,编导、摄像等人的报酬都在大幅攀升,本来就经费拮据的栏目组陷入了困局。
栏目组试图拉一些赞助,但七年来栏目组所获全部赞助不超过7万元,平均下来一期节目只有不足元,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栏目组还曾组织为赤峰白血病患儿任向龙捐款等公益活动,各种花费都很多。
有鉴于此,年复强不再和赤峰电视台续约,双方正式终止了合作。一个品牌影响力巨大、生机盎然的本土特色电视栏目,采访了个精英人物、播放0多次、时间长达7年之久的《天南地北赤峰人》在电视荧屏上消失了。
在无数观众唏嘘不已的时候,在众多嘉宾为之惋惜的时候,复强沉默了。作为北京星纳传媒的总经理,作为“百家媒体俱乐部”的秘书长,复强每天有忙不完的事情,尽管自己公司的业务收入并不因此受影响,但毕竟这是自己孕育多年的孩子啊!
栏目没了,品牌还在!重庆、温州、通辽、鄂尔多斯的朋友们纷纷把复强的策划案拿走,准备在当地开办一个《天南地北##人》栏目,这种认可都让复强非常欣慰。
目前,《天南地北赤峰人》栏目组的微博被广为转发,粉丝逐渐增多;《天南地北赤峰人》画册出版7年多了,至今仍然有人索要、购买;新出版的DM杂志《领跑》聘请复强担任了顾问,想在这里开办《天南地北赤峰人》专栏;《内蒙古晨报》等的编辑也希望和栏目组深度合作……
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政府驻京办主管的北京内蒙古商会文艺分成立了,复强当选为副秘书长。
年6月,赤峰青联北京联谊会正式成立了,中组部和团中央等单位的领导纷纷出席,赤峰市领导亲自为联谊会授牌,复强当选为副会长兼秘书长。
在个优秀采访嘉宾基础上建立了更加丰富人脉的复强先生,目前在乡友群等各个充满活力的组织里,继续发挥着《天南地北赤峰人》栏目联谊乡友、建设家乡的积极作用。
---------年第3期《北京蒙商》杂志专访
后记:年11月8日,《天南地北赤峰人》第一个V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