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喜裴氏家族,名声显赫,人物之盛、德业之隆,在中国历史上很是罕见。在政治、军事、外交、科学、文化等各方面,裴氏人物在中国历史上都有过比较重大的贡献。据《裴氏世谱》记载,裴氏家族先后出过宰相59人,大将军59人,中书侍郎14人,尚书55人,侍郎44人,常侍11人,刺史人,太守77人,驸马21人,荫袭46人,进士68人,贤良7人,辟举65人,公89人,侯33人,伯12人,子18人,男13人……正史载列者,余人,七品以上官员多达余人,真可谓“将相接武,公侯一门”。
那么,闻喜裴氏家族的源头在哪里?其始祖又是谁呢?其实,《史记·秦本纪》和《裴氏世谱·源流考》已经阐述得很清楚。
据《裴氏世谱·源流考》记载,裴氏家族出于远古时期的“有熊氏”部落。他的始祖为颛顼之裔孙女修。虞舜时期为嬴姓,西周为赵姓,后来有了秦姓,由秦姓又产生了裴姓。所以,从姓氏源流上说,嬴、赵、秦、裴原本就是一家。
嬴姓始祖——伯益
说起闻喜裴氏家族的起源,那得从虞舜时候管山林的虞官——伯益谈起。司马迁在《史记·秦本纪》开头便说:“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生子大业。大业娶女华生大费。据《史记·正义》,大业即皋陶;《史记·索隐》,大费即是伯益。
伯益,《尚书》称益,《史记》称大费、柏翳、伯翳,《世本》《汉书》称化益、伯益。《史记·秦本纪》:“孝王曰‘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赢。’”《史记·秦始皇本纪》:“太史公曰:秦(裴)之先伯翳,尝有勋于唐虞之际,受土赐姓。”
虞舜时,伯益与大禹同时为官,因善于狩猎与畜牧,被任为虞官,负责治理山泽、管理草木,并佐舜调驯鸟兽。由于他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熟悉鸟兽习性,鸟兽多被其驯服,因而在畜牧方面多有建树,被舜赐嬴姓并封土。伯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凿挖水井。因此,大禹晚年有意禅位于伯益,但因禅让制度的社会背景发生变化,而被大禹之子启夺取了继承权。
夏桀之时,伯益的后人费昌投奔商族,为商汤驾车,并参加了商汤发动的推翻夏朝的战争,在鸣条之战中打败了夏桀。商朝建立后,其后人孟戏、中衍也为商王朝做事,因为“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所以受到历代商王器重,使嬴姓成为商朝显贵,并封为诸侯。特别是他的后人中潏,为保卫殷的边陲,来到渭水中游一带。其子飞廉、孙恶来,都忠诚地服侍于殷纣王,以致后来周武王伐纣,并杀恶来,飞廉则为殷人殉死了。
赵姓始祖——造夫
公元前年,周武王发动了灭商纣的战争,推翻商朝,建立了周朝。仅两年,周武王就去世,年幼的成王继承了王位。这时,以武庚为首的商朝残余势力发动叛乱,伯益的后人也参与了这次叛乱。平叛后,伯益的后裔便成了西周贵族的奴隶,他们或被西周贵族当作牲畜、物品买卖、赠送,或被周天子征调去服役。
据《史记》记载,伯益的后人孟增曾有幸作为周成王的仆人,他的孙子造夫因为擅长驾驭,成了周缪王的车夫。周缪王曾经到西方巡游,为他驾车的就是造父。造父驾驭技术精湛,赶的车可以日行千里,很讨周缪王欢喜,特别是在平定徐国叛乱中,立了功劳。据《史记·秦本纪》:“造父以善御幸于周缪王,得骥温骊骅骝騄耳之驷,西巡狩,乐而忘归。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后被封于赵城(今洪洞县赵城镇),他便成了赵姓的始祖。
秦姓始祖——秦嬴
周孝王时,由于战争的需要,他对养马业十分重视。他听说造父的侄孙非子特别善于养马,就把非子招来,让他在汧水和渭水汇合处(今陕西宝鸡一带)的平原上主管养马之类的事宜。非子对马调教有方,马群繁殖很快,周孝王对非子十分赏识,便将非子的异母弟成封于秦(今甘肃天水附近),作为周王的一个附庸,继承嬴氏血缘,号称秦嬴。周天子还允许他们在“秦”筑城。
据《史记·秦本纪》载:“非子居犬丘,好马及畜,善养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马于汧渭之间,马大繁息……于是孝王日:‘昔伯翳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赐姓赢。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
尽管为“附庸”,但嬴氏在这时的地位高了许多,使衰落数百年的嬴氏,不仅改变了奴隶身份,而且有了封地。秦之得名,从此开始。于是,秦嬴便成为秦姓的始祖。
周宣王封秦的首领秦仲为大夫,命他率秦人去西方攻打戎、狄。公元前年,秦仲在伐戎中丧命,他的儿子庄公又领兵人伐西戎。秦庄公被封为西陲大夫。
公元前年,秦襄公即位,面临戎狄的进攻,他一面与戎联姻,一面迁都沂邑,向东发展。公元前年,西周终于在戎、狄的联合进攻下灭亡了。周平王仓皇逃往洛邑,在那里建立了东周,因护送平王的诸侯中有秦襄公,周平王把歧以西之地赐给了秦,并封秦襄公为诸侯。
从公元前年前后周孝王时的非子,到秦文公四年(公元前年),秦嬴在秦地经营了年后才得以东进关中。这期间经非子、秦侯、公伯、秦仲、庄公、襄公、文公的苦心经营,才为向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裴姓始祖——裴陵
后来,非子之孙也被封为“(非邑)乡侯”。非邑(编者注:非邑为裴)乡即闻喜的裴城。春秋初年,非子的六世孙陵,被周僖王封为解邑(今临猗解村)君。陵去邑从衣,以裴氏身份,表示离开了其世居之地。于是,裴陵便成为裴姓的始祖。
汉代,曾为敦煌太守的裴遵徙居安邑,他的孙子裴晔于东汉永建年(~年)间,迁到“凤凰原之阴,峨眉山之阳”居住,因此处柏林茂盛,于是庄名称之为裴柏。
到了晋代以后,世居裴柏的裴氏家族,又分为三眷。居住在河东的为中眷;居住在燕地(今北京一带)的称东眷;居住在京城与西凉的称西眷。另外,居住在解县洗马(今永济洗马村)的裴氏一族,后来到了同州(今陕西大荔)的白水和华州的下邽。仅分布在河东的就有八裴一十二族。
裴氏另一位先祖——秦公子鍼
唐代河东裴氏碑刻、墓志,在提到裴氏先祖时,有的地方说是秦公子鍼。《裴撝墓志》:“其先,帝颛顼之苗裔,周封为秦,秦景公母弟曰鍼者,始居于晋,平公邑之同川之裴中,因而得姓。”《李公故夫人河东裴氏墓志》:“昔秦鍼出奔,晋封受氏,厥后繁衍,贤良间生。”《于公故夫人裴氏墓志》:“初,伯益为虞以掌山泽,自任好有国以霸诸侯。鍼适晋食裴,因以命氏。”《裴宥墓志》:“其先,秦景公之母弟,自秦归晋,封于同川,因而得姓。”《裴耀卿神道碑》:“伯益裔孙非子,周封于秦。自桓公少子鍼,去国食采于晋,其邑曰(非邑),遂为氏焉。”
秦公子鍼,又名伯车、后子,秦穆公之玄孙、秦桓公之子、秦景公之弟。秦景公统治时期,秦的国势衰落,在与晋国的对抗中,秦屡吃败仗。秦景公二十七年(公元前年),景公亲自到晋国,与晋平公重结盟好。然而景公回秦后又背弃了这次秦晋之盟。公元前年,晋国又派韩起到秦。秦景公三十年(公元前年),秦国也派后子鍼到晋国谋求媾和。后子鍼代表秦国执行这次重大的外交使命,说明他在秦国政治上的重要地位和外交才干。
正在这时,宋国的向戍约合晋、楚、齐、秦等14个国家在宋国召开“弭兵”大会。秦、晋都欣然赴会。弭兵大会达成协议:中小诸侯国要对晋、楚同时朝贡。齐、秦与晋、楚保持同等地位。齐与晋、秦与楚继续保持联盟。这次弭兵大会实际上是晋、楚平分霸权,晋、齐、楚、秦同为势均力敌的头等大国。从此,大国间规模较大的战争暂时停止了。
这时,在外交活动中显露锋芒的后子鍼在国内的噩运却开始了。后子鍼的母亲担心景公会加害于他,就让他赶快逃离秦国。秦景公三十六年(公元前年),后子鍼出奔晋国,带着千乘车辆,作为送给晋侯的礼物。当时,楚公子干也出奔在晋,太傅叔向让后子鍼和公子干享受同等的待遇。按照晋国的规定,大国之卿来了,给一旅之田,即名奴隶和顷田;上大夫来了,给一卒之田,即名奴隶和顷田。秦、楚二位公子都是上大夫,所以给予一卒之田。
后子鍼身在晋国,心系秦国。秦景公立四十年卒,子襄公立。公元前年后子鍼又回到了秦国。
关于这段历史,《史记·秦本纪》做了记载:“(景公)十八年,晋悼公强,数会诸侯,率以伐秦,败秦军。秦军走,晋兵追之,遂渡泾,至棫林而还。二十七年,景公如晋,与平公盟,已而背之……景公母弟后子鍼有宠,景公母弟富,或谮之,恐诛,乃奔晋,车重千乘。晋平公曰:‘后子富如此,何以自亡?’对曰:‘秦公无道,畏诛,欲待其后世乃归。’……景公立四十年卒,子哀公立。后子复来归秦。”
秦后子鍼在晋六年,晋平公将他安置在同川之裴中,赐给他顷甲地,并因邑命氏,他被称为裴公。他虽然回秦国去了,但是在晋国同川之裴中,留下了他的后代。
可见,把秦后子鍼作为先祖的,是后子鍼的后人的一种说法,与裴陵为裴氏始祖的记载并不矛盾。
本文来源黄河晨报,感谢原创作者辛苦创作,如有不妥,请联系我及时删除。河东裴氏文化白癜风专家郑华国北京最有名的治疗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