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晨报

您现在的位置: 内蒙古晨报_晨报历史 > 晨报内容 > 发现揭秘赤峰地区3000余年前身世

发现揭秘赤峰地区3000余年前身世

发布时间:2017-9-15 20:15:32   点击数:

  内蒙古晨报   商代凸弦纹青铜甗(资料图片)

  1月22日,记者从自治区文物局获悉,内蒙古日前公布了3起重大考古发现,透过这些考古发现所呈现出的生动形象的画面,仿佛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遥远的过去,从中领略内蒙古草原文明的辉煌与灿烂。

  赤峰地区曾是商朝的领土

  记者了解到,年赤峰市克什克腾旗土城子镇出土的“藏身”于克什克腾旗博物馆的青铜器(亦称青铜甗),高50厘米,重12公斤。日前,自治区文物考古学者来到这件青铜甗出土地点的北部山区,发现有一块巨大的桌形石块,正北方为一高耸的馒头状山峰。

  自治区文物考古学者研究考证后认为,这件青铜甗应是摆放在巨石上用于祭祀神山的礼器,其时代为商代晚期。商族在中原建立商朝之后,经常派人到北方举行祭祖仪式,这件青铜甗应是专使带来的礼器。而且,这件青铜甗还是中国商代青铜礼器中发现最北的一个地点。并经深入考证得出结论:该青铜器造型和纹饰接近于河南省安阳市商代殷墟墓葬出土的青铜甗,其时代为商代晚期,距今余年,表明早在商朝赤峰地区已成为商朝的领土。

  而据文献记载,从商代开始,甗作为青铜礼器,是贵族举行大型祭祀的礼器,以象征五谷丰登。在中原地区贵族的墓葬中,常以青铜甗作为礼器随葬。

  陈巴尔虎旗岗噶墓助推蒙古族源研究

  同时,陈巴尔虎旗岗噶墓地近日成功入选中国社科院6大考古新发现。考古专家进一步研究认为,其最大价值在于助推蒙古族源研究,是迄今在呼伦贝尔草原所知规模最大的古墓群。

  考古学家初步推断这个墓地属于公元8至10世纪室韦人遗存,为探寻蒙古族源找到了最新考古线索。其位于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完弓乡岗噶村。

  年,由自治区文物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队与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共同抢救清理了古代墓葬遗址。在岗噶墓地发现的独木棺已运回呼伦贝尔博物馆实验室,自治区文物局已对文物进行综合研究、保护。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国祥介绍,对这一墓地中发现的人骨进行的体质人类学研究表明,这里的居民与现代分布在蒙古国及中国内蒙古地区的北亚蒙古人种和中亚亚细亚类型居民的颅型特征最为接近。这一发现得到蒙古国、俄罗斯等国学者的高度   另外,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赤峰学院的考古人员日前在通辽哈民忙哈遗址的一间房内,发现了大籽蒿植物种子,总数为粒,在《救荒本草》《野菜博录》等古代文献中,都对大籽蒿植物的采集、食用方式进行了详细表述。

  考古界认为,野菜是随着农业的发展出现的一种补充食物,其生长在田间、路旁、沟渠等地方,在粮食困难时期可与粮食混搭食用。因此,哈民忙哈遗址出土的野菜籽应该与人类早期艰难的生活环境相关。

声明

  内蒙古晨报网站(内蒙古晨网)、







































白癜风的土方
白电风能治好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neimengguchenbao.com/cbnr/844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