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年-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黄豫章,以谪仙自称,世称金华仙伯。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其父黄庶是专学杜甫的诗人。“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中国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
黄庭坚自幼聪颖好学,记忆力惊人,治平四年(年)进士,调叶县(今河南叶县南)尉知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元丰八年(年)庭坚为承议郎,参加校定《资治通鉴》,主持编写《神宗实录》。哲宗时元花八年(年),黄庭坚进为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年),知宣州(今安徽宣城)、鄂州(今湖北武汉)。章惇、蔡卞劾其所修实录多诬,遭贬谪。同年底,被贬为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别驾,安置在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崇宁二年(年),朝中形势又大变,诏令销毁“三苏”、秦观、黄庭坚的文集。同年十一月,被除去官衔,羁管宜州(今广西宜州市)。崇宁四年(年)九月,黄庭坚在饥寒交迫中凄凉离世,享年61岁。
黄庭坚对宋诗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其作思路有迹可循,甚讲法度,便于学习,所以其追随者很多。早年以文章诗词受知于苏轼,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诗以杜甫为宗,讲究修辞造句,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多写个人日常生活,风格奇崛,为江西诗派开创者。著作有《豫章黄先生文集》《山谷琴趣外篇》(《山谷词》)。黄庭坚“涤亲溺器”的感人孝行,被载入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成为中华儿女的典范而世代传颂。
1.独创的“放射式”体样。其结体擅取竖式斜势,欹侧生涩,长线短笔,揖让有序。体势中宫紧敛,手足长舒展丰润,纵横恣肆至驰极。短笔划道写的沉稳、浑厚,锐硬中含韧性,成熟且精到。而枯笔飞白松动灵致,字体大小参差披拂,典型的用笔与结体,一以贯之的章法,仿佛见到山谷先生,风日晴暖,策杖扶蹇蹶,雍容林丘之下,清江白日之间,神情颠倒,天趣盎然。“笔端悟得真三昧,便是如来不二门”。
2.整饬严谨,疏密有序。此作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大小接近,距离几乎相等,有楷书、隶书之特点,一般书法作品,往往前疏后密,或者前密后疏,而此作行与行之间难见疏密,这种安排属于典型的楷书布局特点,因此,窥此作,我们可以想象到黄庭坚一定拥有深厚的楷书基础,也因此,《松风阁诗帖》严格来说属于行楷作品。
《松风阁诗帖》是宋代书法家黄庭坚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黄庭坚在此帖中展现了他独特的书法风格,作品以行书为主,兼有楷、隶、草等多种元素,表现出一种沉着老道、圆熟高古、劲健挺拔的书法艺术。具体来说,黄庭坚在此帖中的书写风格有以下几个特点:1、笔法丰富:黄庭坚的用笔富有变化,横画极力右上倾斜,藏锋拖出,竖画起笔多为落笔后调整中锋下行,有钢筋铁骨之力感。同时,他的笔画苍劲有力,风神洒荡,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2、结构独特:黄庭坚在字的结构与整篇章法中求得平稳,形成其独特的风貌。他的结体谨严,以横向取势,中宫收紧,撇捺向左右舒展,张力外放。每个字都如奇峰危耸,表现出一种刚正而婀娜多姿的美感。3、韵律动人:黄庭坚的书法作品不仅有视觉上的美感,还富有韵律感。每个字都有自己的节奏和韵律,如诗如歌,让人感受到书法的动态美。4、意境深远:黄庭坚的书法作品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人生哲理。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对儒释道思想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总的来说,《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书法艺术的代表作品,它充分展示了他的书写风格和艺术成就,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