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晨报

您现在的位置: 内蒙古晨报_晨报历史 > 晨报内容 > 解放日报陈伟守护竹片木板上的ldq

解放日报陈伟守护竹片木板上的ldq

发布时间:2021-11-12 16:03:06   点击数:
白癜风初期是什么症状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708/5527034.html

年,仰韶村遗址第一次发掘,标志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年以来,从大漠戈壁到大江南北,成千上万的简牍从古代遗址、墓葬中陆续出土,写在竹片木板上的古文字、古文献以及凝聚其中的“中国记忆”,穿越时空来到世人面前。作为刚成立的“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陈伟教授在简牍学领域耕耘30余年。他期待为简牍学研究营造更加稳定的发展空间,也建言简牍学如何“冷门不冷”“绝学不绝”。

陈伟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简帛》集刊主编

“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湖北历史学会会长

如果司马迁活到现在

他也许不会那么遗憾

解放周末:日前,“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正式启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项目?

陈伟:古文字工程是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一项重大文化工程。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周年之际全面启动这个工程,可谓正逢其时。最早使用的甲骨文,是中国古文字的代表和象征;简帛文字上承甲骨文和金文,下启纸质的写本和刻本文献,在中华文明发展、传承的脉络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独特的学术价值。古文字工程把工作对象设定为“甲骨文、金文、简帛文字等古文字”,更符合古文字学科的内涵,更能确保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

解放周末:近来热播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尚书》《天工开物》《史记》等典籍。这些经典与古文字研究有何内在联系?

陈伟:目前播出的几集《典籍里的中国》,在古代经典的诠释、传播方面作出了全新尝试。其中的《尚书》和《史记》是简牍时代的作品,令人颇为感慨。司马迁发愤著史时,曾为战国秦代文献匮乏而遗憾。如果司马迁活到现在,他也许不会那么遗憾:前几年,湖北荆州夏家台楚墓出土战国时期的《尚书·吕刑》,这是“伏生传书”之前的版本,离孔子年代更近。年出土的包山楚简中有楚怀王时代中央和郡县的文书,睡虎地秦简和岳麓书院藏秦简中有秦统一前后的律令,里耶秦简里更有秦始皇二十五年到秦二世二年洞庭郡迁陵县的档案。目前所见的这些简牍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司马迁时代文献匮乏的窘迫局面。

解放周末:年,王国维先生就敏锐地指出“发见时代”的到来。“发见时代”是个什么样的时代?

陈伟:王国维先生把敦煌塞上及西域各处之汉晋木简与殷墟甲骨文字、敦煌千佛洞之六朝及唐人写本书卷、内阁大库之元明以来书籍档册并列,视为划时代的发现。20世纪初叶,西方探险家斯文·赫定、斯坦因等人在中国新疆、甘肃等地陆续发现汉晋简牍,成为近代意义上简牍发现的开端。罗振玉、王国维合著,年出版的《流沙坠简》,就是对斯坦因第二次中亚考察所获简牍的研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年,由中外学者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额济纳河流域大规模发掘,获得1万多枚简牍,以居延汉简闻名于世。新中国成立后,简牍的发掘和研究开启了一个更系统、更深入的发展阶段。年,长沙五里牌号战国墓出土竹简38枚,揭开楚简发现的序幕。年,武威磨嘴子6号汉墓出土《仪礼》,是书籍简册首次成规模出现。年,云梦睡虎地秦墓发掘,秦简同时也是成系统的律篇抄本首次面世。年,长沙走马楼古井清理孙吴简牍10万余枚,创下一个单位出土简牍最多的纪录。进入21世纪,湖南、甘肃相继设立简牍博物馆,以出土木漆器为重心的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在简牍保护、修复方面发挥显著作用。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多个大学成立相关学术机构,在开展研究、培养人才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简牍整理、再整理持续推进,《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里耶秦简》《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肩水金关汉简》《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等多卷本简牍专刊陆续发布。今天,简牍学可以说已经基本成熟。

这两座墓的发现

不能不说是考古学史上的奇观

解放周末:您在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工作,“简帛”指的又是什么?

陈伟:“简”其实兼赅竹简和木牍;“帛”特指帛书,即写在丝绸上的文献。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于年成立,一直专注简牍整理、再整理。目前,我们承担两个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即我本人为首席专家的“云梦睡虎地77号西汉墓出土简牍整理与研究”、李天虹教授任首席专家的“荆州胡家草场12号西汉墓出土简牍整理与研究”。这两批新出土简牍包含大批律令、文书、典籍、历法和医药文献,弥足珍贵。我们将在古文字工程框架内全面推进相关工作,力争把这些重要简牍的整理成果做成学术精品。

解放周末:睡虎地的汉简似乎没有秦简有名气?

陈伟:是的。睡虎地11号秦墓是年底发掘的,出土0多枚竹简,有比较系统抄写的法律条文,有记载秦昭王元年至秦始皇三十年期间的大事并记有墓主“喜”家事的《世书》,还有《为吏之道》等读物以及讲述时日宜忌的《日书》,内容的完整程度是先前出土的西北汉晋简牍所未见的,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年,考古工作者在清理睡虎地77号汉墓时获得多枚简牍,年代在西汉文帝末年。其中的“质日”,类似于在日历上记事,是一种失传已久的文献形式。岳麓书院藏秦简中有三个年份的“质日”,是先前一次出现年份最多的;睡虎地汉简的“质日”连续十多年,显示墓主叫越人,先后任县乡小吏,还记有他和同僚的一些活动,再现了当时的历法实况,有的年份初伏多达20天、中伏多达30天,前所未闻。77号汉墓还出土了律典两卷,编连状态保持较好,不仅可订正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整理本分篇、分条中的疏误,还在整体上呈现一种特定格局的二分结构,为厘清秦汉法律编纂史提供了可靠坐标。同时出土的文书也很珍贵,如安陆吏员的功次档案、阳武乡衙的多种券书、涉及黄河漕运的司法案卷等。书籍简类似《说苑》,但有较多新内容。因为是施工发现,有的破碎严重,整理难度大,目前发表的资料不多,外界了解有限。如果当年是它被先发现,名气相信不亚于睡虎地秦简。

解放周末:同一个地点既有汉简又有秦简,是不是不多见?

陈伟:出土秦简和汉简的两座墓,都在云梦火车站北面的睡虎地缓坡。当年发掘秦墓时,5号墓出了一件漆器,针刻“路里”二字。而对77号汉墓“质日”的考察可知,墓主人就住在安陆县路里。我们推测,这里可能是秦汉时期路里居民的墓地,两位墓主的前后辈或曾比邻而居。无论如何,这两座墓东西相距约70米,早晚相差约60年,相隔40多年先后被发现,不能不说是考古学史上的奇观。

在简牍研究中引入红外技术

展开“古今对话”

解放周末:印象中,湖北、湖南经常发现简牍,是不是因为楚地古人喜好用简牍随葬?

陈伟:恐怕不是。在战国秦汉魏晋时期,简牍广泛使用,因为随葬或者其他原因掩埋在地下,应该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现象。湖北、湖南和甘肃、内蒙古、新疆等地出土尤多,应该与保存条件有关。俗话说:“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只半年。”西北地区干燥,长江中游地下水位高,都有利于简牍保存。还有研究认为,相关区域的地下水位较高,水的pH值近于中性,漆、木、竹器的保存情况会比较好。

解放周末:简牍通常是在哪里发现的?

陈伟:简牍出土地大致可分居址、墓葬和水井三类。居址多见于西北地区。敦煌汉悬泉置遗址出土竹简多枚,主要出于西墙外和东门口的灰堆中。敦煌马圈湾遗址中发现的一些木简沾有粪便,有学者推测曾在废弃后被用作“厕简”(手纸)。古井主要见于湖南。比如,年长沙走马楼22号井出土孙吴简牍,年益阳兔子山遗址11口水井出土秦汉简牍。这些井当时处在官署内,简牍主要是文书簿籍,有的是废弃后陆续投入,有的是改朝换代时一次性掩埋。古井其实也属于遗址,因为出土量大,并且可能具有特别意味,值得专门列出。长江流域的绝大多数省份以及新疆、甘肃、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北京、广西、云南,均有墓葬出土简牍。墓葬中的简牍多放在棺椁之间,也有的放在棺内。睡虎地11号秦墓比较特别,0多枚简都在棺内,墓主人头部、腹部、脚部都有。在保存较好的墓葬中,可以看到简牍往往用丝织品包裹,有时还把包好的简牍放在竹筐或木盒中。简牍随葬时往往成篇、成卷,系统性比较好。

解放周末:南昌海昏侯墓出土的简牍,为什么朽坏得很厉害?陈伟:西汉废帝海昏侯刘贺墓,是年发掘的,因为墓主身份特别并出土大量重要文物而引起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neimengguchenbao.com/cbnr/13138.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