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隔雪域高原,纵横千万里。从年西藏日报创刊,人民日报就开始了对西藏日报的援助。50年来,筚路蓝缕,源远不断。人民日报先后有20多人担任西藏日报总编辑、副总编辑以及业务骨干。他们为西藏日报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美好的青春岁月,甚至最宝贵的生命。“号档案”将刊发《人民日报援藏之路》上、中、下三篇文章。本文为上篇,原文标题《人民日报援藏史略》。
年,人民日报派出第一批建藏干部
年2月8日,西藏工委给中央发去《关于出版藏、汉文西藏日报的意见》。电文提到:“西藏日报为西藏工委机关报,目前以西藏中上层人士贵族官员和西藏的知识分子(包括喇嘛)和进藏工作人员为主要对象。西藏日报为铅印4开4版的藏、汉文报纸,初步预计发行至份。”当时,西藏有近15万知识分子(主要是喇嘛),1万左右中上层贵族,3万左右人民解放军和干部。
关于报社的组织结构,电文提到:“编辑部共需业务干部27人,现有干部12人,尚缺15人。”提出“西藏日报设社长1人、副社长1人,编辑部主任1人、副主任2人,转业干部10人,拟请中央解决派来。”电文还特别提出“能在内蒙、新疆、青海等地办过少数民族地区的报纸干部中抽派最好”。
一个月后,年3月9日,中央就同意创办西藏日报电复西藏工委。全文如下:
西藏工委:
八日电悉。同意你们创办西藏日报的意见。并基本上同意所提编辑方针和出版计划。编辑方针中所提“按照当地的特点进行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应改为“按照当地特点进行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宣传”。此外,所提在西藏日报上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一节,根据目前西藏情况,不宜强调,只能在有利于爱国团结的条件下适当地运用。关于对报社的领导,应按照中央关于改进报纸工作决议的规定,即由工委书记之一直接领导,并委托宣传部协调管理日常业务。同时,不采取社长制,而采取总编制,设总编辑和副总编辑,所需干部由中央宣传部配备,须于何日到藏,可告中央宣传部。工委亦应尽可能从当地选拔报纸工作人员。又:鉴于西藏地域辽阔,交通不便,西藏日报创刊后,各分区油印报是否都停刊或改出收音小报,请你们再加考虑后决定。
中央
一九五五年三月四日
年下半年后,在中央统一安排下,一大批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及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川、云南等许多省报的新闻业务干部陆续到达拉萨,参与创办西藏日报。年3月,人民日报派出了第一批建藏干部严蒙、马逸峰和肖俊熙。严蒙担任西藏日报副总编辑,马逸峰任编委、编辑部主任,肖俊熙为记者。来自内蒙古日报的副总编辑庄坤担任西藏日报第一任总编辑。
年4月22日,西藏日报正式创刊
年,人民日报派出了第二批建藏干部金沙、周梅生。金沙担任西藏日报总编辑,创建了兴旺繁荣的“金沙时期”;周梅生在西藏日报工作了20年。年,丁好德、寿孝鹤成为人民日报最后一批建藏干部。丁好德因身体不适,很快被送了回来。寿孝鹤在西藏日报社工作了五六年后调回报社。
年,中央派出全国性援藏干部多人,人民日报派出了第一批援藏干部阙邦火和李德金,到西藏日报工作,他们于年6月24日同一天赴藏。与前期建藏干部不同,他们不带户口,三五年回来。年,李德金回到报社。年3月,阙邦火回到报社。
年7月20日,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会议确定了“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针。开始了人员、设备全方位对口援藏新时期。自此,人民日报每3年向西藏日报派出一批援藏干部,包括编辑记者和技术人员。年,派出了第二批援藏干部李而亮、赵永新和李君。李而亮担任西藏日报副总编辑,赵永新作为新分配大学生3年期满后回到报社,技术人员李君一年期满后回到报社。李而亮延期3年,担任西藏日报总编辑,年回到报社。
年7月至年7月,人民日报又派出援藏干部张严、周东平、崔士鑫、刘静、夏勤和吴冰。张严、周东平均任西藏日报副总编辑,3年期满后回到报社。技术人员刘静、夏勤一年期满后回到报社。崔士鑫延期3年,担任西藏日报总编辑,年2月回到报社。目前在西藏日报执行援藏任务的是吴冰,任西藏日报副总编辑。
除组织派出的援藏干部外,人民日报还有一些援藏人员。罗茂城,年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分配到西藏日报,13年后考取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年进入人民日报。吴长生,年插队到西藏,年成为西藏日报记者,8年后考取与罗茂城同一所院系的研究生,年进入人民日报。卢小飞,年大学毕业到西藏日报工作,7年后调入人民日报。刘伟,年大学毕业到西藏工作,年调入人民日报。张忠,年复旦大学毕业到西藏工作,年调入人民日报。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社内生活》年7月20日第四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