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梅英图:马东明
松阳河,流淌在千年时光里的一缕乡愁
她是一座城,她是我深入血脉的浓浓乡愁。青山是她的骨骼,绿水是她的脉搏,伫立的人文是她的灵魂,沧桑的历史是她的脸颊,原野中生长的植物是她蓬勃的生命。
她时时在我深沉的梦中,离她越远,对她的渴望便越加强烈。
她像磁铁一般吸引着我,与我的生命紧紧相融。
哦,灵寿!我生长的故乡。
前些日子,驱车回故乡,与友人小聚。
聊天中,友人说,晚饭后我们去松阳河湿地公园散散步吧,你也好好体会下咱们这个千年古县的流光溢彩。
一路走来,松阳河在一片变幻的灯影中,在一丝清寒的春夜里,给了我一份穿越的错觉。只需借一蓬小舟,摇一支木浆,便若置身于浆声灯影的江南秦淮。
原来,故乡的松阳河也可以如此的美丽!
《灵寿县志》记载:松阳河分两支,一支源于柳家庄村圣水洼,因水源地周边植被丰厚、松林茂密而得名松河;另一支源于西南部塔上镇万里村泉水涧,古称杨水,因水源地杨树成林而得名,后人称阳河。两河流至武凡同村东北汇为一河,始称松阳河。
松阳河穿越了灵寿半个县域,贯穿了灵寿的古今,承载了灵寿千年的历史文化。
或许,在灵寿这片千年的乡愁里,松阳河沉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旖旎的自然风貌。
追寻松阳河的历史,是触摸这份柔软乡愁的源头。
公元前年,中山国建都灵寿。松阳河被建成了护城河。后来,中山国的国君令人在王阜安北东西两岭之间筑起了一座大坝,将松阳河水引向东南,紧贴北城墙,又建了一座漕运码头。
历史沧桑,斗转星移,当古中山湮灭于视野的尽头,松阳河也失去了它昔日的雄风。那舟车辏辐、商帮结队的繁华情景烟消云散了;那古道绵邈、阳水悠悠的意境也渐渐远去。城池已斑驳,城墙已坍塌荒废,环水王城、殿宇楼阁已荡然无存。松阳河水又回到了古道,给世人留下了“北提下”、“南堤下”这些斑驳的记忆。
如今,王阜安村北曾逼松阳河水改道的大堤残垣犹存,松阳河蕴涵的人文内涵和历史积淀,依然在青史里闪烁着光芒。
史上,松阳河多次洪水泛滥,冲垮城堤、城墙。
年明朝时期,灵寿县东关16位村民捐资,历时一年时间,在淤泥河上建起了一座五孔的曲拱石桥,桥长五丈、宽丈余,双侧装有雕花石栏杆,结构精严,造型美观,西边连接闹市区,东边与官道接通。
当时的知县罗章,给桥起了个名字叫作“文兴桥”,还撰写了一篇文章叫作《文兴桥记》,并令人将文章刻在石碑上,称赞“桥成则土脉地气相为连接。兹以后风惇俗美,人才丕振,文运其复兴乎!”
30年后,灵寿来了一位热爱教育的知县,叫作张照,他捐出自己的俸禄,在松阳河畔建了一座书院,并在匾额上写下了“松阳书院”四个大字。
临水而居,天灵地杰,求贤若渴。从此,灵寿这个千年古城,多了一份书香的气息。
《松阳书院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葢将聚松阳一河清淑之气,而钟之人杰也,取义旨哉”。大致的意思是松阳书院聚合松阳河的山川灵气,可以培育出很多的人才。
或许,对一座城来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松阳河,承载了灵寿历史的沧桑,却在某个时空里,成就了一批批才华出众的学子,倒也是圆满了它作为一条河的功绩。
松阳河在历史的长河中奔流不息,却也给这方土地带来无数的灾害。
直到上世纪50年代,松阳河上游建成王阜安、护驾疃、北白石、凤凰山、李家庄、万里上、万里下、寨里8座水库,水患才最终得以遏制。
年春起,松阳河断流了6年。直到年夏天下了一场大雨才复流,时断时续,再后来,松阳河彻底地干枯苍凉。
前些年,我从松阳河畔走过。当时,横芜在县城里的松阳河道杂草丛生,倒满了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这条曾经令无数游子魂牵梦绕的“乡愁河”,成了人们心中隐隐作疼的“污泥渠”。
松阳河,流在千年时光里,它已经不再是一条河,更是一份人文精神的寄托、故土根源的守望。失去它,比让我们断腕还要疼痛!
对一条河的拯救,其实就是对我们历史家园的修复。
年,松阳河河道整治被列入国家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对河道进行了两岸堤防加固、河道清淤、河底防渗,还建了4座橡胶坝。
年,燕川水库的水被引入松阳河,形成了一个占地37.7公顷的松阳河湿地公园。
公园上游,是全长7公里宽60米的水系,两侧是50米的滨水景观绿廊绿道游览线;下游,河道两岸是精美的护栏步游路,星罗棋布的景观小品、文化长廊、游乐休憩健身广场和形式各异的亭台水榭,令人流连忘返。
鸟瞰松阳河湿地公园,灵正渠穿园东去,滋润着万亩良田;松阳河与松河古道在公园东汇水南流,奔向滹沱河。
园林内,渠河错落,路桥交织,山水相依。中央水系廊延成趣,水渚密布,碧波萦回,游人如织,宁静而祥和。
漫步园林,倚栏河畔,清风徐来,让人意夺神飞;河内水光山色,倒影微漪,美轮美奂,令人浮想联翩;步游路迂回曲折,曲径通幽,令人清爽舒坦。
松阳河里,碧水悠悠,微风徐徐,波影粼粼。
长长的河堤岸上,一条延绵悠长的花带,像一条五颜六色的锦缎铺在松阳河畔。花带一侧是松石小景和栖椅廊亭。另一侧是一条曲延的柏油步游路,两侧绿树成荫,草地茵茵。
此时漫步,恍若人在画中游!
松阳书院早已坍塌在历史深处,幸运的是,沿松阳河建有灵寿中学,重拾了这片灵秀水源的教育传承。
灵寿中学门口对着公园广场,地面上铺设有石雕工艺的“龙熙园”图腾,松石间耸立着极具中华传统文化韵味的龙凤图腾,甬路旁是学子们孜孜不倦、埋头苦读的雕塑,一眼望去,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情怀。
一条松风明月间的木质读书长廊,长廊两侧是舒适的座椅,甬道上铺设了一条条石刻的励志警语。长廊内绿树花草,掩映着环境优雅的校园。不时传来朗朗的读书声。
松阳河的改造,延续了悠久的文化脉络,再现了悠长的历史文明。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故乡,在五光十色的夜色里,变得越来越美;故乡,在青山绿水的规划中,变得越来越秀;故乡,在历史定位保护下,变得越来越醇!
那份穿越千年的记忆,如浓浓的酒香,品一口,浸人心脾,荡气回肠!
松阳河,绵延横亘,曲曲折折。无论如何变迁,不论多么久远,对每一个灵寿的游子,那就是传奇。
原标题:《松阳河,流淌在千年时光里的一缕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