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与人物篇徐进昌(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长上都文化学者、作家、诗人)
上都文化研究18篇论文,16年砥砺前行,潜心学科研究。锡林郭勒草原本土人士,把握世界性的课题,终于有所成就。初步确立了上都文化研究体系基础框架,初步构建了锡林郭勒地方学建设的基础理念
徐进昌,年2月生人。作家、散文家、诗人。文化学者。原东乌珠穆沁旗额仁高比公社阿拉山宝力格大队知青,主编知青报《站在最前线》,在阿尔山宝力格大队与牧民共同生活、劳动八年。在锡林郭勒草原生活、工作60年。年锡盟委、锡盟行署授予“全盟先进文化工作者”称号。年锡盟委、锡盟行署授予元上都“申遗”先进工作者。年获锡林郭勒盟文学艺术终身成就奖。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毛泽东诗词研究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通俗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锡林郭勒草原诗歌研究会理事、锡林郭勒评论家协会理事、锡林郭勒诗词家协会理事。
文学主要著作:最初于年6月在《锡林郭勒日报》发表了《农村牧区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等文章。50年来,有散文随笔集《青青的草地》、《一片蓝天》、《大地的诉说——徐进昌散文选》和诗集《塞北诗情——徐进昌诗首》。正式出版。
编写制作《大雁高飞头雁领》《救活四个厂的实干家》等6部电视专题片并在内蒙古电视台和锡林郭勒电视台播放。有书画作品获内蒙古“松鹤杯”三等奖。
五十年来,坚持业余写作,为生命而歌,为祖国而歌,为草原而歌,为上都文化而歌,著述上百万字。有多篇作品入选《中华百年散文精华》、《毛泽东颂诗大典》、《民族中坚》、《草原风》、《锡林郭勒散文选》、《锡林郭勒诗歌选》等。
部分作品散见《民族文学》、《草原》、《锡林郭勒》、《锡林河》、《北国风光》,有的被译成蒙古文、英文。
参与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和历史文化的研究与学术交流。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会员单位成员、内蒙古草原文化学会理事、锡林郭勒民族文化艺术遗产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青年文化通讯》编委。《中小学生创新》杂志教育专家成员。年入选《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
致力于上都遗址和上都文化研究事业。年发起组建了元上都历史文化研究会。年创办了《上都文化研究》学术报和《元上都文化》( 锡林郭勒文化,是指以锡林郭勒地方为标识的,沉淀了这个地区的历史文明和现代发展的诸多方面而呈现的具有鲜明地区人文特点的精神财富和文明成果的总和。涵盖所属地方的上都文明、阿巴嘎岩画、苏尼特石刻、锡林浩特石器、乌珠穆沁古人类遗址等古文明和近、现代发展的文明成果。
锡林郭勒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的特点,是蒙元文化的集中体现。元代金莲川一带的发展和上都文明为锡林郭勒文化留下了中华主流文化的印记,而有别于一般的地方文化。
上都文化是属于世界的,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锡林郭勒的。上都文化在锡林郭勒文明史上有着代表性的意义和标识性的作用。对于中华文化,对于世界文明,上都和上都文化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说到中华文化,说到世界文化,许多专家、学者都会记起上都文化。上都文化的世界性对锡林郭勒地域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作为锡林郭勒的地域文化,上都文化最具有世界性的影响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值得下大气力坚持不懈地认真探寻和挖掘研究!
地方学是一门以地区的历史文化、人文活动、生态环境为研究对象的科际综合学问。区域文化是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域形成的中国文化中的一个子系统,区域文化研究就是专门考察和分析某一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经济形态、政治状况、文化教育、社会习俗、文化心理等方面。透过区域文化研究成果,寻找出中国文化在地方上的表现特征,从而有助于更加清晰地审视中国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脉络。锡林郭勒文化、锡林郭勒古文明的研究,不仅对锡林郭勒地方文明建设,而且对中华文化和人类文明都将是不无裨益的。
锡林郭勒文化应该包括本区域内的乌珠穆沁文化、阿巴嘎文化、苏尼特文化、察哈尔文化、滦河文化、多伦诺尔文化等。各分支文化充分展现了锡林郭勒文化的多样性和绚丽多姿的风采。
6、《上都文化、蒙元文化、锡林郭勒文化定义探讨》发表于年5月。关键词:蒙元文化锡林郭勒文化上都文化地方学建设
如何定义上都文化、蒙元文化、锡林郭勒文化?本文试图作一次定义式的描述,并简明地揭示上都文化、蒙元文化、锡林郭勒文化的相互关联。
上都文化,指的是以元代上都为标识的历史文化。它凝聚了13、14世纪中华文化的核心部分和主流部分,是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文化融会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弥足珍贵的阶段,是中华文化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上都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兼收并储,融汇发展,和而不同,多元共荣。
上都文化是蒙元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蒙古族文化高度发展,吸纳多种文化的有益成分,达到的历史性的高度。上都文化显著的游牧文化特点和开放性、多元性,为中华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和后续发展的广阔前景。
上都城坐落在锡林郭勒草原。融会漠南农耕文明和漠北游牧文明,锡林郭勒草原是上都文化的发祥地。
上都文化承袭尊从自然生态、信仰长生天、崇拜英雄、顺应环境、维护永续发展的游牧文化理念,吸纳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有益部分,上承汉唐,下启明清,彰显了十三世纪的中华文明。
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
尊从自然生态,维护永续发展,是游牧文化的重要理念。信仰长生天,崇拜英雄,善于适应环境,是草原人经久弥坚的信念。多元共荣,和而不同,是蒙元文化的显著特点。
蒙元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特点,又广泛融入了中原农耕文化,吸纳了西域文化的有益成分,为中华传统文化注入了强劲的活力。
蒙古新字是蒙元文化的突出体现。这个在元代官方通用的文字,由八思巴受命创制,又称八思巴文。用这种新创制的蒙古新字,可以拼写其它各民族的不同文字。
上都作为蒙古黄金家族建立的草原都城和元代的夏都百年之久,成就了灿烂的上都文化。以上都为标识的上都文化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融汇的产物,也是蒙元文化的集中体现。
上都所在的锡林郭勒草原孕育了金莲川幕府,见证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融汇,成为蒙元文化和上都文化的发祥地。
锡林郭勒文化,是指以锡林郭勒地方为标识的,沉淀了这个地区的历史文明和现代发展的诸多方面的区域文化。
锡林郭勒文化是锡林郭勒地区文明发展和历史沧桑的沉淀与结晶。从精神层面汇集了这个游牧草原几千年来各民族创建的辉煌。属于中华文化的一个支脉和有机组成部分。呈现着具有鲜明地区人文特点和文明发展成果的特性。涵盖所属地方的上都文明、阿巴嘎岩画、苏尼特石刻、锡林浩特石器、乌珠穆沁古人类遗址等古文明和近、现代发展的文明成果。
锡林郭勒文化有着鲜明的游牧文化和蒙古族文化的特点,是蒙元文化的集中体现。元代金莲川一带的发展和上都文明为锡林郭勒文化留下了中华主流文化的印记,而有别于一般的地方文化。 元上都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并列入国家申报清单彰显了锡林郭勒文化的世界意义和在中华文化的重要地位。诸多有游牧文明原生态显著特点的民俗、民族元素和蒙古长调、呼麦、蒙古摔跤、民族服饰等草原风情,使锡林郭勒文化有着独特的韵味和魅力。
7、《滦河文化的概念、文化价值和对打造地域文化的意义》发表于年12月。分三部分三个方面作了论述。揭示了滦河文化融汇游牧文明、商业文明塞外文化特点。
论文强调: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人们的群体的记忆。是沉淀,是蕴涵,是结晶,是精神,是力量,是灵魂。文化的缺失就是心灵的迷失,就是精神的荒芜。文化强国,文化强区,文化强县,一个地区要有影响、有声望、有精神、有特质,就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品牌。
论文指出,滦河是中华大地特别是塞北草原的著名水系,连接草原和中原,哺育了塞内外的中华儿女,滋养了中华文明。
滦河的源头在多伦,流经锡林郭勒南部多个旗县和河北、京津地区。多伦在滦河流域的文明发展中有着显著的地位。元朝的夏都又称滦京,滦京的东凉亭就在多伦城一侧,这是大元帝国皇帝的行宫。清代的康熙会盟正在多伦。多伦的汇宗寺在宗教界地位显赫。东西大仓不同寻常。清代和民国多伦一直是塞外重要商阜。山西会馆威名遐迩。晋商、旅蒙商和天下商客云聚,沟通着中原和塞外的脉络。
滦河文化,指以多伦地区为中心的精神文明积淀和文明传承,涉及滦河流域文明发展的历史与当今的文明成果的结晶。体现了历史和今天滦河流域的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独具特色的文学、艺术、建筑、商贸、宗教等方面的品位与格调。
滦河文化显著的特点是积淀了塞北游牧民族的成长和发展,彰显了草原和中原在经济、商贸、宗教、文艺等多领域多层面的深入交汇与融合。滦河身旁的滦京(开平)和北京(北平)成为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中心,影响深远。
滦河文化中游牧文明与商业文明交汇,区域文化与中华文化相融,多元共荣,和谐发展。北方诸多游牧民族长期培育和发展了这里的文化,汉代李陵台见证了历史,辽代、金代有梳妆楼为证,元代成为中华京城所在,清代为北方各方势力会盟之所和北方宗教中心,民国为晋商拓展兴盛之地,历史蕴涵非常丰富。
滦河文化,对于黄河文化、中原文化、农耕文化来说,它是塞外文化、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对于草原文化来讲,它又有着诸多农耕文化、商业文化、中原文化的色彩;交叉融汇、兼收并储、相得弥彰、多元共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塞外文化。
滦河文化称为塞外文化,显示了它鲜明的地域性。涵盖游牧部落的察哈尔文化,说明了它的源渊和草原文化特性。浓郁的晋商文化、会盟文化、宗教源渊和农耕文明显示了它交叉融会、兼收并蓄、多元共荣的特质。
近年来,周边的一些地方文化研究机构相继提出了地方文化和地方学研究的概念和学术体系,正是适应了地区发展和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滦河文化作为锡林郭勒草原南部和中华文化塞外部分,概念是清晰的,内容是丰富的,意义是鲜明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它与上都文化既有交叉又相互独立。它起源于草原,鼎盛于元代和清代,在清代和民国时期作为塞外商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化色彩!
参加首届乌珠穆沁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
8、《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发表于年。分“地域文化研究的要素和我们的实践”“地方学建设的框架和我们的思考”两部分论述。年《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入选“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
关键词:地方学、地域文化、理论框架、实践与思索。
内容提要:地方学是研究地区历史文化、人文活动、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为对象的科际综合学问,是一个跨越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综合性学科。地方学是一项研究特定地域总体属性的综合学问,通观这一地方的历史与文化的根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