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夏,超强台风“尼伯特”横扫华东六省市,江苏盐城突遭特大龙卷风袭击,“中国冷极”呼伦贝尔市惊现44.1℃罕见高温。在全球气候持续变暖的大背景下,一系列极端天气现象频发,使得人们对气象信息的 如今,国内越来越多的都市报紧跟“气象”和“天机”,揽天上云雨,问人间冷暖,原先无足轻重的豆腐块简讯如今扬眉吐气成为大紫大红的“主角”。气象报道在数量增加的基础上,相关内容从零散分布发展到常态化的内容版面,甚至一跃成为封面版导读的“常客”,气象报道立体化传播的时代悄然来临。
都市报气象报道存在的误区1.气象预报不够准确,报道语言含糊不清。翻开国内各大都市报,时常可以发现这样的报道:本周中后期我省北部晴转多云,南部有时有小到中雨,局部地区大到暴雨。这样的报道属于预报语言模糊。首先,“本周中后期”是一个模糊的时间用语,其实就是指周三至周日。第二,“有时有”仅仅提供了预报时效内的笼统可能性,受众只能针对“有”来进行相应的心理防范。第三,“局部地区有雨”似乎已经成为气象预报中的“习惯用语”,受众读完后依旧是雾里看花,因为根本无法判断自己是在“局部”之内还是在“局部”之外。网络上不少人甚至用刘禹锡的“道是无晴却有晴”来调侃气象报道的不准确。
2.“超前新闻”屡见报端,“炒作气象”日趋盛行。在媒体竞争白热化的今天,都市报气象记者时常存有超前抢报气象预报的心理。这里的“超前新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指少数记者听到风言风语,如哪里刮大风、哪里下冰雹等,没有亲眼所见或未加核实便进行报道;二是指其本就置身于某一特定的天气系统下,以自身的主观感受和从业经验随意发布气象预测性信息,如“明日将有大幅降温”“本周末南京将持续高温”等。这样的报道将核实消息的真实性抛诸脑后,为虚假新闻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不仅如此,当下一些都市报在报道气象新闻时态度浮躁,有些记者为了吸引眼球,在报道中随意加入“有史以来”“百年一遇”“破历史纪录”之类的字眼。在报纸发行量和商业利润的驱使下,不少都市报热衷于片面追求轰动效应,哗众取宠的报道造成了公众对天气、气象真实情况的曲解。
3.报道面小视角狭窄,报道比例严重失衡。首先,在气象报道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介入方面,都市报做得还很不够,“重民生轻经济”的现象较为普遍。目前,报道主要集中在农业、工业等第一、二产业领域,航运、金融、期货、保险等第三产业领域很少涉及。其次,基于异常天气可能造成的后果,都市报在报道时常常带有“一面倒”的倾向,即往往偏向于风险的一面,忽视或回避背后积极的一面。再次,气象新闻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因此在报道时一般以气象专家作为信源。专家学者作为信源,可以保证气象新闻的权威性,但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报道失衡。特别是在灾难性气象事件中,最有话语权的应是直接受灾的群众,但都市报很少报道这些“非权威”的声音。
4.反思报道不够深刻,后续报道尤为欠缺。在报道灾害性气象事件时,都市报着重客观事实,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则是浅尝辄止,呈现出“宽报事实、窄报原因”的倾向。尽管表面上刊发了相当可观的报道,却缺乏对极端天气和灾害性气象事件背后深层原因的反思。另外,关于灾害性气象新闻的报道,大多集中在极端天气或气候事件发生之际。都市报在一段时间蜂拥而上后,很快便回落到低谷,整体上呈现应景式的“游击战”型报道模式。后续报道是新闻报道中一个独特的类别,目前,大多数都市报对于灾害性气象问题的跟进报道比较少见,缺乏长期设置议程的思路。
都市报气象报道的突围路径1.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运用“翻译”技巧作精细化报道。都市报气象报道要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坚持“以人为本”的传播理念,具体表现为气象预报要清晰化,预报的时间、地点、影响程度要一目了然。近三年来,南方都市报气象报道中陆续出现了“今日傍晚下班时有阵雨”或“明日南部高温可达36℃”这样精细化的报道。一场降雨,不仅告诉受众“会发生”,还要明确“什么时候发生”,而不再笼统地说“今天夜里到明天”;告诉受众确切在“什么地点发生”,而不再模糊地说“局部地区有雨”。
气象报道属于科技报道的范畴,涉及的专业术语较多。这时,就需要一定的“翻译”技巧,改晦涩难懂的语言为浅显生动的词句,使气象报道由无趣变得有趣,由模糊变得清晰。例如,“受副热带高压外围低空切变线以及高空槽东移的共同影响,全区将迎来降水天气”(《内蒙古晨报》,年8月11日第2版),这句话就可以“翻译”为“大伙儿别着急,明天午后全区将迎来酣畅淋漓的降雨‘退烧’”。这样形象生动、浅显易懂的语言,读起来绘声绘色,能够吸引受众。此外,气象报道终究是要还原天气的本来面貌,“翻译”中不仅应注意用词准确,还要注意“度”的问题。倘若把“阴天”说成“今天太阳公公偷懒没上班”,则缺乏严谨性,很容易对少年儿童造成误导。
2.提升新闻专业主义素养,遏制“炒作气象”的现象。媒体竞争激烈的时代,都市报时常在报道中掺入煽情元素和渲染成分,以刺激受众的神经。成熟的记者是报道的核心,以从业人员专业主义素养提升媒体公信力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重要办法。第一,都市报气象记者拿到材料后,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认真观察和思考,以理性平和的心态写作。如遇恶劣天气或灾害性气候来袭,更应揣摩报道的每一个字,必要时可请专家作科学鉴定。第二,应掌握好报道的“度”,不跟风炒作,不夸大煽情。第三,要善于提供智慧引导,尤其要利用异常天气或灾害性气象事件出现的契机发出理性诘问,提醒人们注意天灾背后的人为因素,以引导受众理性看待气象事件,增强全社会共同抵御风险的信心。
都市报每年可组织从事气象报道的记者、编辑参与国内外气象工作研讨会,亲身体验气象工作和天气预报的发布过程,进一步树立、打造其作为“气象专家”的理念。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西欧发达国家,媒体记者要想从事气象新闻报道必须通过气象学、环境学专业知识的笔试资格认证。国内媒体在这方面的认证还没有起步,相关职能部门应当引起重视。
3.拓宽报道范围和视角,避免单纯地报道天气现象。长期以来,都市报只是围绕单纯的天气现象做文章,对气象资源的挖掘程度不够深入。相较之下,美国报纸气象新闻的报道范围远远超出天气预报与自然灾害的范畴。以华尔街日报为例,该报除了报道美国和世界主要城市天气外,还有两个固定栏目:《航班延误》与《买进还是卖出》。前一个栏目为国际商务旅行读者提供了天气引起的航班延误信息。后一个栏目则提示金融市场读者,由于天气原因,某类股票或期货价格可能会上升或下跌。①另外,都市报继续加强“避害”报道的同时,对“趋利”报道也要予以重视。“资源气象”理念可以成为未来都市报的重点突破口,气象报道将实现从避害为主向趋利避害二者并举的价值转变。
4.反思气象灾害根源,适时推出深度报道和后续报道。缺乏追根溯源精神、回避对灾难的深刻反思是目前都市报气象报道的一大软肋。只要灾害尚未结束,抗灾救灾就是主旋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抗灾救灾的过程中就不能予以反思。迅速的反思、即刻的批评、马上的总结,本身就是抗灾的内涵之一;检讨、反省、问责,是对抗灾松弛、救灾不力的重要督促手段。
在这一方面,素来以深度报道见长的新京报走在了众多报纸的前列。年6月30日以来,我国南方暴雨引发全国 除此之外,后续报道的作用不可小觑。齐鲁晚报在这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年5月5日,该报刊发了一则题为《青岛盘点今年4月气候概况近半月“雾蒙蒙”》的报道。文章抓住青岛4月霾天频发这一“关节点”跟踪报道,并通过与往年历史数据对比,在挖掘气象服务潜能的同时,进一步探析了天气现象背后的社会问题。
5.加强与新媒体联动,驰骋未来数字气象时代疆场。都市报应牢牢抓住这一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契机,取微博之“长”补己之“短”,最大程度开发气象新闻价值,形成“上游开发、中游拓展、下游延伸”的产业链条。
首先,都市报应打破“一天一报”的传统模式,借助官方微博平台,将正在采集的气象新闻实时直播,在个字以内告诉“粉丝”现在的天气实况如何、明天报纸将要解读什么气象事件等。这样一来,“粉丝”对气象报道的 其次,尽管官方微博受众群大,但实际 ①文建:《多重视角下的美国气象新闻》,《中国记者》,年第4期
(作者为中国药科大学外宣办主任、中国药科大学新闻发言人助理)
北京哪间白癜风医院最好北京看白癜风哪家医院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