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一号飞船发射升空。
景海鹏(右)、陈冬出征。
“神十一”飞船甘肃制造功不可没科研人员精心检测。
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作为国家部署在最西部的航天科研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所共承担了神舟十一号五个分系统的43台(套)产品的研制任务。另据记者了解,神舟十一号后,除空间站机械臂相机照明外,包括货运飞船、空间站各舱段在内的我国所有舱内外宇航照明产品均由所承担研制。
神舟十一号上,所共交付43台(套)正样产品,产品涉及结构与机构、热控、测控、仪表与照明、环控生保五个分系统。
所研制的神舟十一号飞船编码指令设备,进一步将近两年来我国电子元器件国产化成果进行应用,代替了原从神舟八号开始使用的进口器件,使设备可靠性进一步提高。
所宇航机电产品事业部雷志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神舟十一号上,所承担了返回舱、轨道舱、交会对接照明系统等所有的舱内外照明设备,凭借雄厚的科研实力,在空间固态照明领域,所在国内已处于主导地位。
1.点亮“神灯”:飞天之路无暗区
神舟十一号在浩瀚的宇宙遨游过程中,会周期性经过地球阴影区,此时就会经历很长时间的黑暗,影响在轨任务的顺利完成。所承担飞船舱内照明设备和交会对接照明设备研制任务,不仅为航天员提供了舱内工作、生活照明,还为载人飞船与空间实验室在阴影区的交会对接提供了摄像辅助照明。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舱内照明设备(近距离泛光照明)和交会对接照明设备(远距离投光照明)均采用了现有民用市场上大量的LED光源,也就是固态照明光源,但由于受限于发光材料的性能,对高温环境和低温环境都比较敏感,为了解决这个应用难题,所照明研制团队在10多年前就开始了关键技术攻关。
在轨长时间工作温度高,就得想办法给设备降降温;在轨长时间储存温度低,又必须想办法给设备加热。这两种科研难题,最终被科研人员攻开。
载人飞船有了舱内照明设备和交会对接照明设备后,当飞船进入地球阴影区时,航天员在舱内仍然可以正确判读仪表,手动操作各种开关,飞船与空间实验室交会对接也多了一份成功的保障。
2.小小减振器:神舟仪表“救生衣”
神舟系列飞船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成功发射,我国已掌握了天地往返、航天员出舱和空间交会对接三大关键航天技术。您可能不知道但却起着重要作用的“小不点”——神舟系列飞船仪表板减振器,完美地扮演了神舟飞船仪表类器件“救生衣”的角色,确保历次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
飞船上仪表类器件通过液晶屏和航天员完成人机交互工作,作为高精科技代表的仪表类器件比较脆弱,而发射过程中火箭的瞬时快速加速会引起飞船舱内设备的剧烈振动,如果无法很好地隔离、衰减发射时的冲击振动,很可能导致飞船仪表损坏、飞行任务失败。
所研制组经过近20年的科技攻关,让一根根比头发丝粗不了多少的金属丝变成一个个扛得起设备、减得下振动的“硬汉”,开发出了适应不同安装要求、防尘、高温、耐腐蚀、精确减振等工作状况的金属橡胶减振器、隔振平台系列化产品,形成了单侧减振器、通用减振器、分体对装式减振器、整体对装式减振器、缓冲垫、管道减振条、组合式减振器等品种,保障了飞船的良好运行。
3.舱门检漏仪:载人飞船“小门神”
神舟十一号航天员要在太空飞行30天,其间要经历多次穿舱活动,都需要打开和关闭舱门。航天员在舱内生存,维持其正常生活的气体不能泄漏,舱门是否密封良好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精准快速检测舱门的密封性至关重要。
所成功研发的舱门快速检漏仪,实现了对舱门和对接面的快速、准确检漏,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目前,舱门快速检漏仪已成为载人航天飞行器的“标配”设备,为航天员舱内活动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成为载人飞船的“小门神”。
舱门在关闭后,门体上的两道密封圈与门框之间会形成一个小空间。检漏仪通过监测小空间内压力的变化来判断舱门的密封情况。如果发生泄漏,舱门快速检漏仪会立刻发出报警,能在8分钟内快速给出测试结果,如同一个卫士一样告知“家”的主人,“门没有关好,存在危险,您暂时不能入住。”这样,航天员对舱门进行处理,再次检漏合格后,方能顺利入住舱内。
4.“空间工厂”:炼制十余种“太空材料”
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交会对接后,航天员将入住天宫二号开展一系列科学实验。开展空间材料科学研究,实验装置必不可少!天宫二号上有一个由所研制的“神炉”,叫“空间综合材料实验炉”,只有中型旅行箱大,但能实现真空环境下摄氏度的炉膛温度,足以将玻璃或银条熔化。这个有“空间工厂”美誉的圆柱形炉子到底有什么用?
本次科学实验有18个样品材料,每次制备或测量6个样品,分三批进行实验。在太空中,这个“神炉”要“炼制”的就是这18个实验样品。为此,“神炉”引入了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解决了多温区加热、低功耗下的升温保温、温度的精确控制等难题,能炼制复合材料、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和晶体材料等很多神奇材料。
空间材料科学是伴随航天技术发展而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地面无法获得的微重力、超高真空、超净和强辐射等极端实验条件,通过空间实验研究有望攻克在地基材料制备中无法解决的难题。目前,综合材料实验已完成第一批次6支样品的实验,材料生长炉温场控制满足实验需求。
甘肃博林四种种子搭上“神十一”实现航天梦种子搭载飞船交接仪式。
神舟十一号上天不仅搭载着中国人的航天梦,更搭载着甘肃航天育种企业及科技工作者的心血,记者10月17日从博林生态航天农业科技(兰州)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获悉,该站搭载的辣椒、西葫芦、银栗南瓜和奶油南瓜等四个品种也随着神舟十一号开启我省农业的航天梦。
据介绍,博林生态航天农业科技(兰州)有限公司院士专家工作站,由甘肃民营企业家齐剑琴女士今年筹建并运行,将建设具有甘肃雪域特色的“有机生态农作物产业链,打造从地头到餐桌的绿色安全的食品系列产品”。本次“上天”交接的种子共有4种,其中包括辣椒、西葫芦、银栗南瓜和奶油南瓜,这必将开启博林生态航天农业科技(兰州)有限公司新的航天梦想,对于甘肃农业来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标志着航天育种成果转化向航天农业迈进新的历程。
齐剑琴表示,力争在一年之内打造出兰州、武威、张掖、定西、酒泉五个航天育种示范园区,10个航天农业种植基地,建立航天农业大联盟。
“神舟”到底“神”在哪?10月17日7时30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搭载着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飞向浩瀚宇宙,将与等候在太空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
神舟十一号本次飞行有哪些特点?“神舟”到底“神”在何处?对此,相关专家向记者讲述了与神舟十一号相关的11个细节。
1.飞得更高--公里轨道高度的对接与运行
神舟十一号充分继承了神舟十号的技术状态,同时为了适应本次任务要求而进行了多项技术改进。
“为满足本次任务要求,调整了轨道控制策略和飞行程序,使神舟十一号飞船能够适应本次任务交会对接轨道和返回轨道高度由公里提高到公里的要求。”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说。
2.时间更长--33天的太空旅程
神舟十一号入轨后经过两天独立飞行,完成与天宫二号自动对接形成组合体,完成组合体30天中期驻留任务后,与天宫二号分离,在一天内返回内蒙古主着陆场,神舟十一号任务结束。
神舟十一号的技术改进,很重要的一个创新亮点,是新配备了宽波束中继通信终端设备。
“为进一步提高安全性可靠性,新配备了宽波束中继通信终端设备,显著扩大了测控覆盖范围,提升了飞船姿态快速变化时的天地通信保障能力,从而提高了航天员的安全性和飞船的可靠性。”武平说。
3.升级光学成像敏感器--完成高难度“太空之吻”
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的交会对接,是搭建太空之家的重要一步,尤其是两者从相距米到最终完成对接的阶段,难度最大、风险最高。为了让它们能在以8倍于子弹的速度下毫厘不差地对接在一起,技术人员对光学成像敏感器实现了升级。
神舟十一号交会对接光学成像敏感器主任设计师龚德铸说,与天宫一号上运用的一代产品相比,升级版敏感器的太阳杂光抑制能力、识别目标敏感度均大幅提升,即使被晃了眼,视力恢复时间也能从原来的十秒缩短到几百毫秒。由此,神舟十一号和天宫二号可以实现准全天候实时对接,可保障航天器突发维修补给或航天员应急救生。
4.首次考核航天员中期驻留能力
在此次空间实验室任务中,对接轨道和返回轨道高度比以前增加了50公里,神舟十一号任务将首次考核验证空间站阶段的交会对接和载人飞船返回技术,还将首次考核航天员中期驻留能力,通过验证航天员驻留能力,为航天员空间站阶段长期在轨考核奠定基础。
5.照明设备点亮“飞天之路”
“飞船上究竟采用了什么光源?神舟十一号飞船舱内照明设备(近距离泛光照明)和交会对接照明设备(远距离投光照明)使用LED光源,也就是固态照明光源。”承担这一设备研制任务的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所产品主管设计师杨军说。
他指出,载人飞船有了舱内照明设备和交会对接照明设备后,当飞船进入地球阴影区时,航天员在舱内仍然可以正确判读仪表,手动操作各种开关。
6.热控系统为“太空之家”保驾护航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十一号发射场热控分系统负责人付杨说,确保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舒适安全,须为航天员营造一个类似于地面一样的“家”——有适宜人类生存生活的温度、氧气等,而这要靠热控分系统和环控生保系统来提供:热控分系统的作用是使飞船内保持一定的温度湿度,环控生保系统是为航天员创造合适的舱内生存环境条件,保障航天员在空间飞行的特殊环境下安全生活和正常工作,为航天员营造一个温暖如春的居住环境。
7.舱门快速检漏仪--载人飞船的“小门神”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所研发的舱门快速检漏仪,实现对舱门和对接面的快速、准确检漏。舱门在关闭后,门体上的两道密封圈与门框之间会形成一个小空间。检漏仪利用舱门的特有结构,在工作时向小空间内充入一定量的检测气体,通过监测小空间内压力的变化来判断舱门的密封情况。如果发生泄漏,舱门快速检漏仪会立刻发出报警指示。航天员对舱门进行处理,经过再次检漏合格后,才能顺利入住舱内。
“舱门快速检漏仪能够做到在8分钟内快速给出测试结果,堪称载人飞船的‘小门神’。”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所产品主管设计师董义鹏说。
8.仪表板减振器--飞船仪表的“救生衣”
神舟系列飞船仪表板减振器安装在仪表板四个安装点上的金属橡胶减振器将仪表和船体隔离了开来,并通过振动过程中金属丝之间不断互相摩擦消耗了大量能量,这部分能量最终变成热能消失在了周围介质中。
专家指出,金属橡胶减振器完美扮演了神舟飞船仪表类器件“救生衣”的角色,确保了历次飞行任务的圆满成功。
9.载人飞船的神奇“外衣”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的研究人员为轨道舱设计了一套厚度约2厘米的外衣,能高效隔离空间环境与轨道舱舱壁之间的换热,外衣表面还有一层华丽的复合膜,来提高飞船对轨道原子氧等粒子的防护能力;在返回舱外表面,喷涂了特殊设计的有机热控涂层,为保证在轨期间的返回舱温度条件提供有力支持。
10.逃逸发动机--航天员巡天的“定心丸”
看过神舟飞船发射的人们会注意到,火箭顶端有个类似避雷针的尖塔状装置,这就是由航天科技集团四院自主研制,被称为航天员“生命之塔”的逃逸救生系统。
航天科技集团四院逃逸发动机总指挥余海林说,逃逸系统承担着航天员安全救生使命,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必须突破的三大技术难关之一。四院人克服困难成功研制的逃逸救生系统,为航天员放心巡天提供了安全保障。
11.飞船安全返航的法宝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神舟飞船副总设计师荣伟说,神舟十一号回收着陆的亮点明显,一是全国首创特大型降落伞。降落伞系统是飞船返回阶段的重要气动力减速装置,它可以将进入大气层的飞船返回舱从高铁速度降到普通人慢跑的速度。二是着陆缓冲技术提升乘坐舒适度。经过与空气的“软”摩擦之后,飞船返回舱进入着陆缓冲环节,这最后一步是硬碰硬的撞击。为了让飞船在“落脚”的一瞬依然保持航天员良好的乘坐体验,研究人员将着陆缓冲技术应用于神舟飞船返回舱的着陆缓冲系统,从而实现返回舱“软着陆”。
来源:兰州晨报、新华网
50%的微商已经死去,五成微商退出市场也孕育生机陕西西安最好网络营销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