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看到的一篇短文,苏轼写的,印象非常深,有时候人精神过于紧绷的时候,就会想起这篇短文,紫字是我的评注:
记游松风亭
苏轼
惠州松风亭,纪念苏轼惠州嘉佑寺,苏轼曾经到访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译文:我曾经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个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心想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这样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经挂在鱼钩上的鱼儿忽然得到了解脱。如果人们都能领悟随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马上就要上阵杀敌,耳边听得战鼓声声,想到前进杀敌也是死,逃跑受到军法处置也是死,到那时,一样能放下顾虑,很好地休息一番。
:说明写文的地点在惠州,对苏轼有了解的人会知道,苏轼一生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惠州就是他其中一个被贬的地方,不过他在那干得挺开心的,被贬似乎没对他造成影响,心情管理一流。
:个人非常喜欢这个词,有种不紧不慢,自信前行,又轻松自在的感觉。
:亭还很远,上文的译文把意译为高处,我感觉,应该翻译成在山林的边缘远端可能更好点(当然,自己乱想的,没考究,全凭感觉),“意谓如何得到”——我要怎么才能到那里呢?感觉苏轼这里用了双关,亭子可能是他的人生理想,在很远很高的地方,他自己也喟叹不知道怎么到那,他想到达目标再进行休息。
:苏轼的顿悟时刻,在感慨和无奈的间隙,等了很久,终于福至心灵,忽有所悟——处处能歇。苏轼应该是有修为的诗人,对佛门有所修证,之前看他和佛印大师的沟通对话感觉真的不是一般人,他能从很平凡的事上悟到很深刻的道理并指导自己的行动。
:感觉他是知道他的文章是会流传后世的,他也相信并希望后世有人能够领悟到他的领悟,那一刻,就是你和他心意契合,心心相印的一刻;那一刻,就是你顿悟的瞬间,挣脱鱼钩的瞬间。
如果说非要到达目的地才能休息的话,只会出现一种感觉:时间还没好好感受就流逝掉了,忙着忙着,一抬头,一个月过去了,一年过去了,青春过去了。(即便如此,还不一定能到达目的地)
不一定是要到了目的地才能休息放松会,其实只要想开了,无时无刻不能休息。很多事拉长时间轴来看,以十年来看现在的事,很多真没那么重要,真不值得焦虑,还不如好好停下来感受时光。
而当你的目标会让你焦虑、没法好好休息的时候,你的目标就是你的鱼钩,将你勾在上面动弹不得。
“百年好光阴,忙忙过了,纵寿亦为夭”——《菜根谭》
#深度好文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