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在国家主席习近平和法国总统马克龙共同欣赏完一曲《流水》后,这床叫作“九霄环佩”的千年古琴火出圈了。
《流水》承载着一段“伯牙与子期”的传奇典故,在中国家喻户晓。如今,这床千年古琴让“伯牙与子期”的故事延伸:在中唐,它是唐肃宗和郭子仪的君臣之礼的见证;在宋代,它是黄庭坚和苏轼知音之交的唱和;在现代,它穿越千年之声,传唱中法友谊。
琴后的款识记载了这床琴经历的故事。
古琴名家李蓬蓬展示“九霄环佩”忠义勇猛,君臣之礼
古琴龙池内刻有隶书腹款“至德丙申”,“至德丙申”是唐肃宗登基之年(),年号“至德”,干支纪年为“丙申”。在唐肃宗登基大典上,这床琴被赐予大臣郭子仪。
其实,“九霄环佩”这个名字就能说明它名贵的身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为至高无上的象征,代表皇权,“九霄”更是九重之上的仙境。而“环佩”代表了它的声音,像玉佩一样叮当悦耳。传说“九霄环佩”的制作者是大名鼎鼎的雷威,来自唐玄宗时期最著名的斫琴家族。那么,唐肃宗为何要把名琴赠予郭子仪呢?
《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自河朔班师,关西殄寇,身捍豺虎,手披荆榛。七八年间,其勤至矣,再造王室,勋高一代。”可以说,有了郭子仪,唐王朝才度过安史之乱这一关。
而安史之乱后,唐朝又经历两次内乱,叛军与回纥、吐蕃联合进犯,均被郭子仪一一化解。郭子仪历经四朝,无论哪位皇帝,他都全力尽忠。“自古大臣出将入相,为国安危者,必有忠诚之德,经世之才,有以扶危安邦定国;然后立非常之功,万世之业,汉之孔明,唐之子仪,信其人也。是故亮殃而汉亡,子仪存在唐复。”这是乾隆对他的评价,可见郭子仪对于国家的重要。
关于郭子仪的勇猛,宋代著名画家李公麟将他单骑赴敌营的故事画成《兔胄图》,书法家颜真卿为他父亲郭敬之撰并文《郭氏家庙碑》,以示对他的敬重。郭子仪也很有政治智慧,他的一个儿子娶了公主为妻,有次小两口儿闹矛盾,郭子仪连夜绑子进宫请罪,这就是京剧《打金枝》的来历。
《免胄图》北宋李公麟当伯牙“遇见”子期,“九霄环佩”代表了君臣之礼:忠义勇猛。
高山流水,知音之交
传世至今的“九霄环佩”琴有四床,均为唐琴。只有一床承担了为后世展示天籁之音的重任,就是4月7日亮相的这床琴,属何作如先生私人收藏,演奏者为古琴名家李蓬蓬。其余三床,一床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床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一床在辽宁省博物院。
这床琴背面还有两枚方印,分别是“清和”和“东坡苏轼珍赏”,可见此琴被苏轼珍藏把玩过。苏轼是有名的乐迷、琴痴,他不仅收藏雷氏造的古琴,还逐一拆开研究雷琴的发音特点,并为此专门写过一篇理论专著《家藏雷琴》。而北京故宫珍藏的“九霄环佩”,除了苏轼的题记,还有黄庭坚的落款。
苏轼的题记为:“蔼蔼春风细,朗朗环佩音。垂帘新燕语,沧海老龙吟。苏轼记。”上方龙池左侧竖排有落款“庭坚”的八字行书:“超迹苍霄,逍遥太极。”
这样的隔空对话,不禁让人想到那卷著名的书法、被誉为天下第三大行书的《寒食诗帖》。
苏轼与黄庭坚,亦师亦友,后人也常把他俩并称为“苏黄”。苏轼写《春菜》,黄庭坚就写《次韵子瞻春菜》;苏写《薄薄酒》,黄和《薄薄酒二章》;黄写《食笋十韵》,苏就作《和黄鲁直食笋·次韵》……苏说黄的书法像“树梢挂死蛇”,黄便反唇相讥,说苏是“石压虾蟆”,这虽是民间说部,却比真实的对话更真实。
《寒食诗帖》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失意之作,而当黄庭坚看到这幅作品时,已是元符三年()。此前一年,苏轼获赦从南往北返,到常州便去世了。那时的黄庭坚也刚刚获赦,两人未能相见。从此,“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黄庭坚独自去武昌松风阁,在《松风阁诗帖》里写道:“东坡道人已沉泉”。当他看到美景想与人分享,懂的那个人已经不在了。于是,他在《寒食诗帖》作跋:“……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这是两人最后一次对话,已经隔了阴阳两个时空。
当伯牙“遇见”子期,“九霄环佩”代表了知音之交:高山流水。
黄庭坚跋《寒食诗帖》中法友谊,琴声对话
千年古琴奏千年绝唱,4月7日,中法两国元首听琴品茗、纵论古今、畅叙友谊。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琴复活了千年前的天籁之音,延续了中华文化的奇迹。
这不由让人想起,年的日内瓦会议,周恩来总理用“中国的罗密欧和朱丽叶”介绍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引发了外国友人的强烈情感共鸣。十年之后,法国成为第一个同新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也是第一个与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开展战略对话的西方国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到“讲好中国故事”这一命题。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让世界全面地认识中国,正确认识并认同中国的发展道路,它为提升中国文化认同度与接受度、提升国家软实力、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了路径选择。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讲好中国故事是为了“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而在二十大报告中,这三个关键词被替换为“可信、可爱、可敬”,这一替换诉诸情感共通和价值确证的意味极其明显。
伯牙“遇见”子期,“高山流水”和“知音”一词由此而来,这是中华民族基本的文化符号,蕴含着天人合一、情智交融、诚信兼备的深意。
伯牙“遇见”子期,“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想象张力,表达了中华民族对人类沟通交流的渴望,对世界和谐安宁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