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风

您现在的位置: 松风 > 松风吃法 > 鼠年说说鼠

鼠年说说鼠

发布时间:2022-11-29 0:41:52   点击数:

鼠,哺乳动物,种类很多,一般身体小,尾巴长,门齿很发达,没有犬齿,行动敏捷、灵活多变,毛褐色或黑色,繁殖力很强,有的能传播鼠疫。通称老鼠,有的地区叫耗子。据《说文解字》鼠:穴虫之总名也。其类不同而皆谓之鼠。引伸之为病也。见释诂。毛诗正月作癙。雨无正作鼠。实一字也,象形。上象首。下象足尾。书吕切。五部。凡鼠之属皆从鼠。鼠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一位,与十二地支相配,故称子鼠。鼠在生肖中排第一位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民间传说故事中的生肖排列。二是中国古代学者从古代昼夜十二时辰的角度解说地支和肖兽的配属关系。三是按中国人信阴阳的观念,将十二种动物分为阴阳两类,动物的阴与阳是按动物足趾的奇偶参差排定的。动物的前后左右足趾数一般是相同的,而鼠独是前足四,后足五,奇偶同体,物以稀为贵,当然排在第一。在《易经》中,以方位来看,子为正北方,代表的属性为水,颜色为黑色,时辰为子时,如果按此来定义,很符合老鼠的习性。民间有:“一日时辰子为首,十二生肖鼠占头”。鼠虽然口碑不佳,相貌也不讨人喜欢,还落得个“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千古骂名,但从社会、民俗和文化学的角度来看,它早已脱胎换骨,演化出来一个具有无比灵性,聪慧、神秘的小生灵。民间还有敬奉子神的习俗,“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还值得人们可敬?当然,老鼠繁殖力强,古人祈求生命繁衍、子孙兴旺,于是,便产生敬奉子鼠的多子多福的生育观。时至今日,生肖文化作为流行于民间,已融进入了每个人的生活中。我国民间早在几千年前就流传着所谓“四大家”、“五大门”的动物原始崇拜,即是对狐狸、黄鼠狼、刺猥、老鼠、蛇的敬畏心理的反映,人们普通认为,这些动物具有非凡的灵性,代表着上天和鬼神的意志。鼠又一榜上有名,可见鼠委实与人类的生活千丝万缕地纠缠在一起,鼠文化自然在人类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加掩饰地呈现出来,鼠文化使鼠变得越来越可爱,越来越神秘。在我国各地,关于鼠及鼠神的传说十分常见。民间流传有老鼠救驾受封的故事。还有赐财金钱鼠的典故。关于鼠年的来历有很多的传说,其中有一个说法,上帝他们准备在选神兽的时候进行排列,谁占到第一,谁占第二,谁占第三,这个时候聪明的小老鼠如果凭自己的体力各个方面很难排到第一,因为有牛有虎还有龙等,都是特别大的动物,他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他站在牛的背上然后到他的头上,最后的时候他借力最后发挥最后一跃跑到所有动物的前面。所以鼠用自己的聪明智慧成了排名第一。过去,在一些民族地区,甚至有视老鼠为英雄的。因为,鼠善咬,一生都在嗑东西,若能把个浑沌世界、昏暗天地咬开,开辟一个光明的大千世界,何其美也,古代的子时又是半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之间,正是天地相交,浑沌初开之际,老鼠最为活跃,天开于子的造化之能,创始之功,便被赋予给了老鼠,相信老鼠能带来兴旺,由此留下"鼠咬天开"之说。古代广泛流传“鼠咬天开”的传说。传说在古时,天地一团混沌,其气不开,宇宙未成。这时候,出来一只鼠,在夜半子时出来活动,把混沌一团的天地咬了一个口,天地有了缝隙,其气也畅通了,宇宙遂成。子属鼠,天开于子,鼠有创世之功。这个“鼠咬天开”的传说见于清代广阳子的《广阳杂记》。

诗词中对鼠的描写有:宋代辛弃疾《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诗句:“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唐代李商隐《夜半》诗句:“三更三点万家眠,露欲为霜月堕烟。斗鼠上堂蝙蝠出,玉琴时动倚窗弦。”先秦佚名《相鼠》诗句:“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鼠组成的成语很多,“投鼠忌器”:想要物品打老鼠,又怕打烂了边上的器皿。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相鼠有皮”:看看老鼠尚且还有皮。旧指人须知廉耻,要讲礼义。“城狐社鼠”:古城墙上的小狐狸,社寺里的老鼠。形容倚仗他人势力干坏事的人。“猫鼠同眠”意指猫同老鼠睡在一起,比喻官吏失职,包庇下属干坏事,也比喻上下狼狈为奸。又如“鼠目寸光”、“胆小如鼠”、“抱头鼠窜”、“鼠目寸光”、“贼眉鼠眼”、“鼠牙雀角”等。

古人描绘鼠的作品也很多,尤以宋末元初时的著名画家钱选画的《黠鼠图》是一件画鼠的最好作品。描绘的是老鼠偷食果实的情景,有题跋“右黠鼠图,窃食可恕,但勿损吾书帙,不然狸奴当前,吾无策以应汝也,习懒翁钱选舜举”,画中鼠的形象神态各不相同,细节处刻画生动细腻,每只老鼠的神情变化丰富,毛发清晰可见。使其狡黠的形象跃然纸上。钱选一生绘画与鼠相关的作品不计其数,如:《禾鼠图》、《硕鼠图》、《瓜鼠图》、《枇杷双鼠图》、《鼠戏图》等。

鼠年,愿我们所有人要相鼠有皮地活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neimengguchenbao.com/cbqz/13967.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