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生于情,情生于身之所历。”在基层心中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中才会有感动。今年年初,内蒙古日报评论版开设“北疆观察”评论专栏,就体现了作者一线观察和走访的“脚力”,目前已经连续刊发近30篇评论文章。
不断增强眼力,更好契合现实国情、满足受众需求。增强眼力不仅是寻找评论选题的必要环节,也是培养新闻敏感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善观大势、善谋大事,着力培育发现真善美的能力、发现主旋律的能力、发现正能量的能力,传播好党的主张;另一方面,要把握受众的需求特点和变化,让评论更符合传播规律、更契合现实国情、更满足受众需求,进而实现“同频共振”。
不断增强脑力,打造思想观点的核心竞争力。党报评论要在众声喧哗中发出最强音、占领制高点,必须始终保持思想的敏锐性和开放度,用深邃的思想来吸引人、感染人、影响人。近两年来,内蒙古日报精心打造“塞北屏”评论品牌,得到了业界同行和读者们的一致好评。
不断增强笔力,创新话语方式和传播手段。面对风云激荡的思想舆论场,党报评论工作者必须要不断锤炼笔力,练就几把刷子。多读、多记、多写、多练,才能把话讲进人耳里,把理说到人心里。面对日新月异的新媒体发展,还要加强话语方式和传播手段的创新。用生动的形式、多样的手段展示伟大的新时代,让广大群众喜欢听、愿意看、听得懂、看得进。
迈开双脚丈量大地、睁大双眼洞察时事、开动脑筋独立思考、练就妙笔书写时代,才能让党报评论更加接地气、有温度、有筋骨,更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推动理论评论落地生根求是杂志社评论部主任杨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求是的评论主要是思想理论评论,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更好完成这一使命?
首先,要选好思想理论的宣传切口,更好满足党员干部的需求。这就需要抓好三个“点”:一是理论急需点,党员干部迫切需要了解的,就应该是我们评论优先提供的,不能缺位、错位,要抓好理论供给对理论需求的满足,解决好“学懂”的问题;二是理论难点,党员干部在理论的哪些方面有困惑、在哪个问题上有疙瘩,我们评论就要在那些方面、那个问题上着力解疑释惑,着力解思想的扣子,解决好“弄通”的问题;三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着力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下功夫,发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作用,着力解决好“做实”的问题。
其次,要创新理论表达方式,使我们的评论让党员干部喜闻乐见。一是要适应网络时代的需要,学会“网言网语”,把握网络传播的新要求;二是要适应理论大众化的要求,学会理论话语的转换,把深奥的理论道理用大众的语言讲清讲透;三是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掌握群众的语言,多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多用老百姓容易接受的形式,让理论真正落地生根,入脑入心。
最后,要紧跟传播新科技的发展,创新传播手段,不断扩大“主流声音”的有效覆盖。在新媒体时代,要紧跟传播技术前沿,更好更快利用传播新技术新手段;擦亮思想理论观点,把受众的注意力抓住抓好;同时要注重时效,把评论和观点及时传播出去,实现有效覆盖,真正让“主流声音”占领阵地,传播好“主流价值”,让党的声音成为时代最强音。
让评论入眼入脑入心吉林日报社副总编辑侯增文做好新时代的报纸评论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用入眼入脑入心的报纸理论评论作品引导社会舆论,占领思想制高点。
举旗帜是党报评论工作的灵魂。党报理论评论工作应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推动工作。近年来,吉林日报围绕反腐倡廉、作风建设、振兴东北等时代主题,配合黄大年、郑德荣精神等宣传主题,撰写了大量评论文章,亮明党报立场,捍卫主流价值。
聚民心是党报评论工作的使命。聚民心,就是要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把全党全国人民士气鼓舞起来、精神振奋起来。吉林日报适应融合发展大趋势,先后创办“有理讲理”“好好学习”等 育新人是党报评论工作的责任。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吉林日报坚守理论评论阵地,做到有部门机构设置、有人员保障、有专门版面,理论版、评论版已成为党员干部和广大读者理论学习的园地。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宣传思想干部“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我们要适应信息技术新发展,适应内宣外宣融通一体的新形势,不断推动话语表达、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创新。要注重深入基层一线调查研究,将党报评论变成受众愿听的话、听得进的话、管用的话,做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评论也要高质量发展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计永超今天大家越来越认可“思想引领”“观点制胜”。内容质量的高低、思想含量的多少,决定传播的力度和广度,决定传播的引导力与影响力。面对网络技术发展带来传播格局的深刻调整,面对纷繁复杂的舆论环境,面对多元多变的“观点市场”,党报评论也要高质量发展,强化内容“供给侧”变革。为此,应当做到以下四点:
一是要高质量策划选题。高质量策划要充分掌握新闻事实,精准研判舆情,重大主题要立足于早、着眼于快,热点难点和突发事件引导要贴近群众、注重实效。在世界制造业大会召开前夕,我们策划“外籍人士十评”系列时评,以外国专家的“第三方观察”视角纵论高端制造,被省委宣传部称赞为“党报评论策划的成功创新”。
二是要高质量评析表达。提升思想高度,要胸怀大局看待问题、顺应时代思考问题、着眼大事抓住矛盾。提升评析深度,要透析事件过程,找准问题症结,思考解决对策。提升实践厚度,要主动“沉下去”,深入基层调研。
三是要高质量全媒传播。全媒体时代,评论作品需要通过传播矩阵,实现全方位传播、全视域传播。安徽日报评论已初步实现纸质、网站、微博、 四是要高质量拥抱生活。过上美好生活,是人们奋斗的愿望,也是媒体人的追求。物质化占比越来越小、精神化占比越来越大,理想高远、信念执着、道德高尚、内心丰盈的生活,就是美好生活,就是高质量的生活。拥有高质量的生活,有助于创作高质量的评论。
做好主流声音“定音鼓”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胡汉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讲好“三个故事”。湖北日报从去年11月开始,推出全媒体“新时代湖北讲习所”报道,积极探索讲什么、怎么讲、怎样讲实讲透,通过多种形式讲述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理论。
在“讲什么”问题上,“新时代湖北讲习所”报道始终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蕴含的历史逻辑、发展逻辑、现实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适时跟进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讲话、作出的重要指示,不断推动学习宣传与时俱进。同时,把湖北改革发展的实践、干部群众的奋斗和创造融入报道。截至今年8月30日,累计推出“讲习所”报道期,有读者称之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喻之为“定音鼓”“压舱石”。
在“怎么讲”方面,我们坚持报上网上一起抓,报、端、网、微等平台同频共振、同向发力,推动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的主流声音传播矩阵。“讲习”报道由多个版块和栏目组成,追求优势互补、相互联动。“专家讲习”突出理论阐释,“学思践悟”突出实践特色,“全媒体访谈”突出交流互动,“发展故事”突出鲜活案例。以新媒体形式传播的精品内容,总浏览量近万,涌现出一些传播效果好的爆款产品。
在“怎样实”方面,我们努力贴近现实贴近人心,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上下功夫。下一步,将进一步健全基层讲习体系,通过“百校百县”讲习面对面工作实现基层全覆盖,引导基层宣讲人当好“一根针”,打通基层理论武装“最后一公里”。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好“新时代湖北讲习所”全媒体报道的引导、桥梁和平台作用,进一步提升宣传实效。
实现专业和影响力的“两全”解放日报社副总编辑缪毅容近年来,传播格局发生了深刻变革,作为地方党报,如何在舆论场上找到“存在感”?我们体会,新媒体传播需要产生形式增量,需要处理表达变量,同时需要保持价值常量。新形势下的党报评论,应该兼顾新媒体和传统媒体两种特性,实现专业水准和舆论影响力的“两全”。
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的媒体融合实践中,我们就力图做到这样的“两全”,既努力提升评论的“反应灵敏度”,又坚持理性和逻辑,杜绝人云亦云。比如在上观新闻开设的深度评论栏目“观见”,着力对社会热点问题和思潮,进行深度评析。两年多来,努力做到有思考、有立场、有判断、有价值观,在一系列公共事件中及时发声。又比如上观新闻“时评”栏目,主打对日常新闻热点进行“短平快”的评述,第一时间果断发声、理性分析,既直击社会变革、城市治理的痛点,又守住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的正道。
在新的传播格局和竞争环境下,怎样既守住底线,又拓展空间,是对我们的又一重考验。近年来,解放日报一方面延续传统优势,通过社论、评论员文章、重要署名文章等政论方式,围绕重大事件、重要问题、中心工作,及时准确发声,凸显党报权威性、思想性,如“申言”署名评论、“吉方平”署名政论等,都试图以符合时代气息的表达,传递这个时代需要传递的思想。另一方面,我们也利用各种言论栏目,以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站位和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