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晨报

您现在的位置: 内蒙古晨报_晨报历史 > 晨报群众 > 古代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

古代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

发布时间:2016-3-27 15:32:12   点击数:
他对记者说:“编修《范氏族谱》,除了记录范氏家族的历史,更重要的传承“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

他发现,家谱的纂修无论是唐代以前还是宋代以后,往往都得到政治的支持和鼓励此外,明清两代科举取士,各地中举名额都有一定数额,一些考生往往冒移籍贯,避多就少,以期容易考上为此,经常引起诉讼,家谱此时又将发挥证明作用他笑着说:“这应该是当时的‘高考移民’吧!”

相关链接

在范钦忠编修《范氏族谱》过程中,远在云南省的范氏后人辗转与他取得联系,原来这是一支范仲淹第15世后人,因祖上赴云南戍边,由于战乱与族人失去联系,已经从范氏家谱中“离谱”得知正在编修《范氏族谱》,希望能认祖归宗经认真考证,这支流落到云南的内蒙古晨报报电子版范仲淹后人的家谱续入了《范氏族谱》这让范钦忠老人很有成就感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2008年范钦忠主持续修的《范氏族谱》出版面世“因为全国范氏一族人数众多,仅台湾就有十几万人,我力量有限,除完善旧族谱外,只续写范仲淹第四子我们祖上这一支”说到这里,范钦忠略有遗憾

记者看到,已近耄耋之年的范钦忠老人身体康健、精神矍铄

家谱记录着一个家族在历史变迁中遗留的印记近年来,在民间兴起修家谱的热潮,所表达的是人们传承历史传统、“把根留住”的诉求昨日上午,记者在通辽市图书馆采访到家住通辽市主城区、捐献家谱的范仲淹后人——范钦忠老人

古代家谱中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若想知道谱中某人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一内蒙古晨报微信平台看此图即了然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两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使人知其本源,而世系表也因此更加完整第三部分为附录对研究姓氏的源流、迁徙、分布、文化等都有较大价值

家谱名称繁多,大致有宗谱、世谱、族谱、家乘、会通谱、统宗谱、支谱、房谱等称法隋唐五代后,修谱之风更从官方流行于民间,到明代民间私修家谱形成风气

本报记者 张铁牛报道

凝结着自己汗水和心血的《范氏族谱》被范钦忠视为珍宝,但如何妥善保管和传承也成了老人常常思考的问题通辽市图书馆获悉此事后,联系老人希望能将《范氏族谱》捐献内蒙古晨报赤峰站图书馆保存,范钦忠欣然应允昨日上午,通辽市图书馆地方文献查阅室主任王菲菲告诉记者:“目前,通辽市图书馆已收藏《范氏族谱》、《高氏族谱》和《李氏族谱》3部个人家谱和其他附属文献家谱中大量出现家族祖先的善举恩荣和各种家训、家箴,对于传播伦理,稳定社会秩序发挥,起到一定积极作用”王菲菲说

“古代中国的家谱是‘记男不记女’的,家族的女性稍早一点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以某某氏记之,到嫁出去就‘消失’了现在男女平等,家谱里也开始重视女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家谱也会赋予更多的时代意义”

年近耄耋编修家谱

范钦忠向记者介绍,在长春老家范氏家族人员众多,自己从小即知为范仲淹后裔自己家中曾存有老式家谱,“文革“期间因其家庭成份内蒙古晨报赤峰新闻为贫农这一“保护伞”,老式家谱才得以幸存下来

范钦忠对记者说:“研究族谱,看似枯燥其也增长知识、并能从中得到乐趣

帮助族人“认祖归宗”

家住通辽市主城区的范钦忠老人今年77岁,是范仲淹的第29代世孙1935年出生于长春市农安县,1962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后分配在长春地质大队工作1986年来内蒙古通辽四七二地质队搞地质勘探工作他对记者说:“一生中最自豪的事就是参与勘探、开发出通辽霍林河露天煤矿”

1994年退休后,范钦忠萌生续写和完善家谱的念头6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前往吉林、黑龙江、山东、苏州、辽宁、河北和北京等省市的50多个县,走访、考证、核实,掌握第一手材料,为范氏家族续谱,得到族人和家人的大力支持期间,《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范仲淹研究会内蒙古晨报赤峰的会长)对他的执着精神非常敬佩,并为其题字留念

传承范仲淹精神


皮肤病医院
白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eimengguchenbao.com/cbqz/1164.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