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望远镜,康建华从裤兜里掏出了手机。
距他站的位置不远处,是一个占地面积约亩的牧场。
“哞”“哞”的叫声此起彼伏,他的头牛正在草地上悠闲地走来走去。
放牧人
“准备养头牛!”7月12日,在乌审旗乌兰陶勒盖镇巴音敖包嘎查,站在自己的亩牧场边缘,康建华难掩自豪。
66岁的他每天与牛为伴。幸福的日子,是他用勤劳换来的。
“我家已连续两代放牧,牧人家里都有牛羊,只要勤劳,日子肯定不会差。”康建华家里的桌子上,摆放着炒米、奶茶,还有自家大棚里种的小甜瓜。
康建华的父亲是牧民,也是手艺人,缝皮袄、做衣柜,技术精湛且踏实肯干,家里日子过得殷实自在。
“那时候乌审旗的牧区都没有通电,想去了解外部信息和国家政策都靠嘎查开会或牧民口口相传。”于是,闲暇时跟着父亲放羊,是康建华要做的唯一事情。
电与改变
年是康建华家里变化最大的一年。
那一年,高压电网送进了嘎查里,他们和嘎查里其他6户牧民共花费1万元安装了一个变压器,将高压电转化为民用低压电送进了家里。
有了电,一切就有了可能。
“也就是那时,我们买了电视机、电冰箱和电炒锅等物。”迎来了电器化生活。
后来,通电入户政策逐步拓展,家家户户实现了电器覆盖。
现代化的种植和养殖设施也进入了牧民家中。最新的养殖项目和技术也可通过互联网实现随时可知。
年,康建华的二儿子偶然间得知有一种肉质鲜美的牛销路很好。父子俩商量后,准备引进。
于是,在年10月,来自澳大利亚、每头价值两万余元的51头安格斯牛被运进了康建华的牧场。
年,49头小牛降生,再加上之前引进的18头本地牛,他的牧场里牛的数量达到了头。
“现在养牛都是数字化,我也紧跟时代潮流。”掏出手机,康建华可以熟练地从上面找到每一头牛的原产地。甚至可追溯到这些牛的“爷爷、奶奶”辈。
“智慧牧场”
因为当地政府准备打造红安格斯牛改良示范基地,康建华的安格斯牛业项目因此得到政策支持,提供给他17万元养殖补贴款。除此外,针对他家亩的草场,每年还可领到约2万元的禁牧补贴。
这些钱对于康建华来说至关重要。
牛的繁殖还需等些时候,这笔资金正好可以用来拓展种牛数量和扩建牛棚。
一转眼,第一批安格斯牛已长得膘肥体健。“一头出栏牛可长到斤左右,一斤可卖到32元。除去成本,再留下一部分当种牛,剩下的卖掉后每年预计有20万元的收益。”
虽然养牛实现了数字化,但康建华并不满足,“未来我要实现智慧牧场。”康建华谋划着。
“智慧牧场,顾名思义就是智慧化、数据化养牛。将来会给每头牛的身上安装芯片,这样牛的体温、心跳等一系列数据信息就会通过芯片回传至数据端,我可通过手机第一时间掌握牛的健康信息,作出一些疾病的预判。”除此外,康建华还准备给牛棚配备音乐播放设备,让牛在棚里听着音乐生活,真正实现“对牛弹琴”,起到让牛心情愉悦的效果,提高它们的身体素质。
想做致富带头人
在养牛之余,康建华还利用自家牧场上的空地建起了三个鱼塘,前期投入了一万斤鱼苗。“鱼和羊是一样的,不管养成养不成,我总得试一试。试好了,还可以带领嘎查里其它牧民共同养殖,一起致富。”说话间,他抓起一把紫花苜蓿投入鱼塘,立即有成群的鲤鱼、甲鱼前来觅食。
“生活在牧区,只要好好利用牧场,就一定会有收获。我想做这个致富带头人,给牧民们周期性开展养殖知识技能培训,通过我的带领让大家受益。”未来,康建华希望向深加工产业化发展链条发展,一方面成就自己的致富梦,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尽可能多地帮助嘎查里的人就业增收,带动乡亲奔小康。
链接
乌兰陶勒盖镇
乌兰陶勒盖镇位于乌审旗中东部,地处毛乌素沙地腹部,南与陕西省榆林市接壤,下辖8个嘎查村(社区)。
乌兰陶勒盖镇境内蕴藏着丰富林草资源,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自治区著名商标“皇香”生猪的发源地,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鄂尔多斯细毛羊和乌审草原红牛的养殖集中区。
年,该镇成立了红安格斯牛改良示范基地,稳步推进良繁体系建设和家庭牧场培育,提高养殖效益的技术附加值。先后荣获国家农业产业强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中国乡村振兴示范镇、自治区文明乡镇、自治区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科技引领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来源:内蒙古晨报融媒报道组
本期责编:赵鹏飞
本期校对:包红岩
本期审核:燕燕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