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晨报

您现在的位置: 内蒙古晨报_晨报历史 > 晨报历史 > 凡人善举呼和浩特街头救倒地老人的好心

凡人善举呼和浩特街头救倒地老人的好心

发布时间:2017-11-1 3:26:17   点击数:

  郭骁和石晶当天在路边救起老人

  内蒙古晨报   躺在冰冷地面上的老人,在众多爱心的包围下,得到了及时救治。而路人的善举,让老人家属倍受感动,也萌生寻找好心人的想法。

  昨日,记者了解到,在突发意外后,最先上前帮助老人的是一对夫妻,名叫郭骁和石晶,两人均是呼市第十六中学的老师。“感觉自己就是做了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不值一提,相信别人碰到也会这么做的。”回想起一个月前救助老人的场景,郭骁老师淡淡地说。

  一家人心中的“最美教师”

  通过媒体报道,受助老人的儿子王平多番寻找打听,终于找到救助父亲的爱心人,这让王平和家人备感激动。这几天,王平的父亲已脱离了生命危险,身体处于恢复阶段,他们找到郭骁和石晶两位老师,当面表达了感激之情,并送上锦旗。

  记者了解到,那块在意外发生时,枕在老人头下的棉垫,仍留在老人的病床边。“虽然只是一块普通的棉垫,可事发时,却给予了父亲温暖,我们会好好保留着,当做是一份纪念吧!”王平说,通过第一次的接触,他感觉到了两位老师的热心和善良,两位老师的举动彰显了呼和浩特精神,也是他和家人心中的“最美教师”。

  在呼市第十六中学校园里,初一数学老师郭骁,与高一语文老师石晶救助老人的事情,也被师生们所熟知。该学校办公室主任闫淑清向记者介绍,昨日上午,呼市第十六中学对两位老师进行表彰,更是希望师生们学习他们助人为乐的精神,让正能量继续传递下去。

  都是力所能及的举动

  这几天,老人家属到学校感谢,多家媒体又纷纷聚焦,郭骁笑着说自己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他根本没有想到,自己和妻子下班回家路上做出的一个力所能及的举动,会引起这么多人的   “以前,也在新闻中看到,有些地方发生过老人摔倒,路人不敢上前搀扶,不敢提供帮助的事情,可当时情况紧急,自己根本没有想那么多,只是本能地上前看老人发生了什么事。”郭骁告诉记者,9月25日,他和妻子开车回家途中,在十字路口,突然看到一位老人倒在路边,身上被电动车压着,就赶紧停下车跑过去查看。

  发现老人意识模糊,郭骁拨打急救电话,并从车上拿出垫子放在老人身下,妻子石晶还找到救心丸,给老人吃下,并给老人搓手。郭骁告诉记者,其实事发时,陆续有不少热心人前来帮助,有几位市民说老人可能和自己一个小区,便拍下了照片,急忙跑回小区联络到老人的家属,当时众人施救的场景,让郭骁也很感动。

  郭骁说,他觉得这座城市里,内心友善,愿意助人为乐的人还是很多,新闻中提到“扶老人反被讹诈”的事情,应该还是少数,自己今后遇到同样的事情,还会毫不犹豫地出手相助。

  

  新闻回顾:

  救人的热心人,你们在哪儿呢?

  内蒙古晨报   这几天,王先生的父亲脱离了生命危险,身体处于恢复阶段。忙碌的一家人也萌生一个想法:寻找那些帮助父亲的好心人,尤其是找到那几位年轻人。

  “他们主动上前搀扶,拨打急救电话,还把一块棉垫放在父亲头部做保护。”王先生说,在当时那样危急的时刻,这些年轻人没有躲避,及时出手相救。

  家人忘不了那一刻

  王先生的父亲今年62岁,家住呼市回民区工农兵路一小区。9月25日下午5点30分左右,王先生的父亲骑车回家途中,突然感觉头部发懵,浑身没有力气,停下车没多久,人就重重地摔在地上,不省人事。事后,当王大爷醒来时,医院的病床上,医生诊断为突发脑溢血。

  事情过去20多天,病后的王大爷虽不能流利地说话,但思维清晰,当听儿女们说有许多好心人帮助了他,王大爷特别感动。

  据王先生介绍,父亲晕倒的地方,距离所住的小区不远,有些居民目击了救人经过。

  王先生询问得知,在父亲晕倒后,有四五名20岁左右的年轻人最先跑了过去搀扶,找到了父亲身上的救心丸喂服了,还把一块棉垫放在头下面,拨打急救电话,并一直在父亲身边守到救护车赶来。同时,路人和相邻小区的保安也纷纷上前相助,帮忙联系家属。

  万元现金一分不少

  听着居民描述人们救助父亲的场面,王先生心中感觉很温暖,觉得这座城市里,内心友善,愿意助人为乐的人还是很多。

  更让王先生感动的是,事发当天,父亲从银行刚取完钱,身上有上万元现金,幸好有这些好心人守护在现场,医院,这些钱仍装在父亲衣兜里。

  “以前也在新闻中看到,有些地方发生过老人摔倒,路人不敢上前搀扶,不敢提供帮助的事情,这几位年轻人和我的父亲素昧平生,却能第一时间上前帮助他,这让我和家人非常感动!”王先生说,经过众人及时救助,父亲才得以脱险。

  家人寻找几位热心人

  记者了解到,这几天,王先生父亲的病情逐渐稳定,而那块在意外发生时,枕在老人头下的棉垫,仍留在老人的病床边。

  “我们会好好保留着,等找到了主人,我要好好感谢他们。”王先生说,最先帮助他的父亲的这些年轻人,再次彰显了呼和浩特精神,也为许多陷入“扶不扶”矛盾思想中的人们,上了一堂“道德”课。他自己通过这件事很受感动,今后也要向这几位年轻人学习。

  王先生和家人不仅希望通过本报表达感激之情,更希望可以找到这几位好心人。

 声音 

  网友发帖传播“必须扶”正能量

  内蒙古晨报   “扶不扶”?他们用“爱”回答

  也有网友感慨,其实,对于老人晕倒“扶不扶”这个话题,再多的言语讨论,也不如一次实际行动的证明有力。这次发生在呼和浩特街头的“老人发病晕倒”事件,人们就用“爱”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记者看到,老人晕倒“必须扶”成为参与讨论网友的一致呼声,由本次事件掀起的一股“正能量”之风,在网络中传播开来,感染了更多的人。

  众多网友评论、转帖,并引发了网络热议:“众人救助老人的善举,体现中华民族传承的美德,社会上还是好人多,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这就是呼和浩特精神!”“这就是‘大爱’,一定要扩散!”“我们的城市需要这样的人,这样的精神”“祝老人早日康复!向好人致敬!”

  作为一名普通市民,孙先生更是道出了能代表“大爱”的真谛,“看见人晕倒,谁能去想那么多,扶不扶都没必要讨论,必须去扶,我始终相信世上还是好人多。”

  救人老师:感受到了真善美

  昨日记者还了解到,帮助老人家属找到两位老师的人,原来是内蒙古人民广播电台交通之声《交通在线》的主持人陈飞,而且在救助老人的时候,他也在现场。

  据陈飞介绍,当时老人身边已经围了很多人,郭骁和石晶两位老师当时就在其中,直到老人被送上救护车,两人准备离开时,他才好不容易问到了两人的电话。

  在陈飞拍摄的现场图片中,记者看到,躺在地上,老人头枕一块紫色棉垫,石晶老师正在为他揉手,直到救护车赶来。通过陈飞,老人的儿子王平先生终于找到救助父亲的两位老师。

  王平告诉记者:“两位老师是救我父亲生命的‘恩人’,他们及时出手相救,才让父亲转危为安。”王平在自己的   对于众人的赞美,郭骁老师说,自己就是做了一件很普通的事,而且在这几天中,自己也学习到很多东西,真实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

  老人家属:懂得“感恩”激励他人

  在赞美救人者的同时,受助老人和其家人懂得“感恩”的义举,也受到网友们一致的认可。

  “在新闻报道中,其它城市也有过让人愤慨的事情,搀扶摔倒老人的热心人,反被家属讹诈,或是有人见义勇为,获救者竟为了不招惹麻烦,漠然离开。”网友贝贝说,当英雄热血,一次次遭遇冷漠无情,巨大的道德落差,让社会上的许多人,陷入“扶不扶”,“帮不帮”或是“救不救”的思想矛盾中。

  而受助老人的家属,从前期寻找,再到向两位老师送锦旗,当面表达的感激之情……这一系列的举动,既是个人良好道德的体现,也激励了更多人去做有“正能量”的事情。









































北京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北京中科皮肤病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neimengguchenbao.com/cbls/8692.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