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晨报

您现在的位置: 内蒙古晨报_晨报历史 > 晨报历史 > 4月27日,内蒙古日报用一个整版介绍

4月27日,内蒙古日报用一个整版介绍

发布时间:2020-11-17 5:31:42   点击数:
白癜风早期症状 http://m.39.net/pf/a_7696544.html

主流媒体,权威发布,敬请放心阅读

读报点这 爆料点这在线投稿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是用来形容美好春天的诗句

但这样的”暖树“,却并非每个地方的人都能在春天享受到的

腾格里沙漠的东南端

6年前出现第一抹新绿

植绿者的执着和艰辛

滋养的这一片绿已经3万亩了

这植绿的引领者

就是来自福建武夷山下海峡边缘的叶惠平

人们亲切地称她——南国“绿化姐”

年4月23日

内蒙古日报记者来到

阿拉善的腾格里沙漠东南端

聆听两代植树人叶惠平

和他父亲叶增灼的故事

4月27日5版特别报道

腾格里的南国“绿化姐”

《内蒙古日报》记者王开荣松如刘春刘宏章《阿拉善日报》记者魏义民

4月23日一早,马兰湖下起了今年以来的第一场雨。叶惠平走出办公室,在蒙蒙细雨里张开双臂,感受着难得的湿意,心里默默地祈祷着:雨下得再大一些吧。

她的周遭,已经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沙地植被,更像饥渴的孩子,盼望着痛饮甘露。

老天似乎并不在意叶惠平和这片沙漠的渴求,雨下得不紧不慢,仅仅湿了地皮。然而,就是这一点雨露,却让马兰湖的3万亩植被绿意更浓,仿佛在争相讲述着叶惠平这位福建籍“绿化姐儿”与阿拉善这片瀚海之间的绿色传奇——

叶惠平(左二)向内蒙古日报记者介绍乌兰湖绿化成果

大漠里,我要3万亩绿色

沙漠披绿装

马兰湖,位于腾格里沙漠东南部。说是湖,其实并没有水,只是一小片含盐碱量较大的湿地,上面生长着一丛一丛的马兰花。每年5月到了花开时节,赏花的游客趋之若鹜。马兰花凋谢,马兰湖人迹罕至,又恢复了平静与孤寂。

无论花开还是花谢,热闹还是孤寂,叶惠平都坚守在这里。这个来自福建省的女性,带着她的团队,用6年的坚守和打拼,让这里的沙地披上了绿装。

“我们承包的3万亩沙地,到现在基本上治理完毕。下一步,我们要把沙顶治理好,到那时候,马兰湖就会形成自己的小气候。”叶惠平说着一口福建普通话,声音很好听。   

3万亩是个什么概念?如果换算成面积,是20平方公里;如果画成一个圆,直径是5.1公里,周长接近16公里。但是和腾格里沙漠相比,3万亩太渺小,如果把它变成绿洲,似乎又太大。

20平方公里的沙漠里,全是绵延起伏的沙丘,有的沙丘非常高,更像一座小山。“找不到一棵乔木,连像样的灌木都很难找到。喜鹊找不到筑巢的树,只好把巢筑在矮小的灌木上。灌木也很稀少,有时候一棵灌木上最多竟然筑了4个鸟巢。有的鸟找不到树木,只好把鸟巢筑在电线杆上。”刚到马兰湖时看到的情景,是叶惠平最难忘的记忆。

“现在,獾猪、狐狸、野兔等动物成了马兰湖的常住户,鸟类也飞来20多种。”叶惠平说起这些不无得意,但是让她感到苦恼的是,最害怕蚊子的她,把蚊子也“请”了回来。“刚来的时候,环境差,这里根本没有蚊子,当时我们几个南方来的员工还开心了一阵子。”显然,这是玩笑话。

“我们是国土绿化大军中的一支小分队,在沙漠里建成了绿洲,改变了这里的生态,看着这里发生的变化,大家都觉得没白忙一回。”叶惠平说。

她时时记着公司董事长原树华先生对她的嘱托:要干好。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向叶惠平(左)颁奖。魏强摄

年春,香港籍企业家原树华先生来到阿拉善,注册成立了阿拉善盟源辉林牧有限公司,在马兰湖一带承包了这片沙漠,用企业管理的方式进行治理,承包期30年。他把治理马兰湖沙漠的重任交给了叶惠平,任命她担任公司总经理。

“有信心吗?”原树华问。

“没有。”叶惠平老老实实地回答。她对沙漠治理一窍不通。

“能干好吗?”原树华又问。

“能。”叶惠平回答得很干脆。她明白,没有人能够生而知之,她可以学,可以研究,只要坚持,没有什么做不好的。

“那就干好,给沙漠一个交代,给自己一个交代。”原树华郑重地说。

叶惠平重重地点了点头,接受了这个挑战。她要改变这一切,她要把马兰湖变成绿洲,要让鸟儿有个筑巢的地方,要让这里的沙漠绿起来美起来。

叶惠平此前在福州市妇联工作,和沙漠治理是两回事儿。要想有所作为,她首先要挑战自己。

南国“绿化姐”叶惠平

她是沙漠的陌生人。刚来的时候,她把沙漠里的灌木当成草,因为南方的树都特别高大。她看到成群的羊、马、骆驼无人放牧,以为是野生的,后来才知道这些牲畜都有主人……这里和南方完全不一样。

沙漠对陌生人并不友好。她不喜欢南方的雨,马兰湖真不给她下雨,让她苦恼不已。她喜欢植物,要让这片荒芜的沙漠生长出植物,但是植物生长偏偏十分艰难。她喜欢阳光,可是刚到马兰湖,沙漠的阳光就给了她一个下马威:她跟一位牧民去看沙漠,结果被超强的紫外线晒脱了一层皮……

这不是意气用事,更不是一场游戏。叶惠平接手的,无疑是一场与荒漠战争的指挥权,这个指挥权,像夏天的沙子一样烫手。

她的人生轨迹,必须重新规划。

女儿搞不定,老爷子也上阵

杨武春与叶惠平夫妇

叶惠平常常望着腾格里的落日陷入深思,思考着胜利的“战术”。

不远处的驻地,她的父亲叶增灼负手而立,望着娇小却站成倔强风景的女儿,心中暗自叹息。娇生惯养的女儿,选择了一条异常艰苦的生态治理之路,这让他心疼。但是他知道女儿的选择是正确的。

中国的旧传统是重男轻女,但在叶家,女孩却比男孩金贵得多。叶惠平的爷爷、奶奶生了8个儿子,没有一个女儿。到了她的父辈这一代,只有父亲生下她和妹妹,伯伯、叔叔们生的都是男孩。在这样的家族,姐妹俩无疑是尊贵的公主。

可是,叶家的大女儿却要到大西北的沙窝窝里种树去了。他们没怎么阻拦,因为他们知道叶惠平的性格,只要是她认准了的事情,绝不会轻易回头。

叶惠平来到了马兰湖,父亲、母亲、祖母、舅舅乃至叶家所有亲人的心,也跟着来到了马兰湖。

最先行动的是叶惠平的奶奶。92岁的老人家对西北的沙漠没有丝毫印象。只因为她的宝贝孙女在沙漠里,老人家每天早晨起来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颤颤微微地走到佛堂前,烧香拜佛,请求佛祖保佑马兰湖多多下雨,保佑孙女栽下的树苗多多成活、快快长大。

年,叶惠平的父亲叶增灼索性跟到了马兰湖,他要用实际行动帮女儿一把。但是,他对这里的气候、环境、饮食习惯极不适应,皮肤奇痒难忍,吃饭都是负担。干了两个月,他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只好回了福建。

再大的女儿在父亲眼里也是孩子。回去以后,叶增灼把叶惠平的舅舅从福建打发到马兰湖。他觉得叶惠平的舅舅年轻,应该能够适应沙漠里的恶劣环境。

叶惠平的舅舅硬着头皮在马兰湖干了几个月,终于坚持不住,也回去了。离开时,他丢下一句话:“再也不到这儿来了!”

叶惠平理解家人,也不怪他们,这本来就是自己的选择。

马兰湖确实找不到哪怕一丁点儿与福建相似的地方:福建省年平均降水量多毫米,一年四季温暖湿润;马兰湖干旱少雨,风沙大,年平均降水量只有80—多毫米。福建到处是绿色,连石头缝里都长着草;马兰湖遍地黄沙,满目荒凉,绿色只是游客眼中的“惊喜”。福建饮食清淡,多吃鱼虾和猪肉,这里的饮食偏咸偏辣,多吃羊肉和骆驼肉……

舅舅都不能适应沙漠的环境,叶惠平家再也派不出人了。叶增灼终究不放心,狠下心来再次出马。年春天,他在马兰湖坚持了大半年。没想到,竟然渐渐适应了马兰湖的气候、环境和饮食。

这位年出生的老人,硬是陪着女儿在马兰湖干了6年!脸上的皮肤虽然被晒得像黑碳似的,但是看上去精神抖擞。此时,他不仅仅是在帮助女儿,而是已经把绿化沙漠当作了自己的一份事业。

尝遍了失败的滋味,就不苦了

叶惠平(右)与董事长原树华一起查看沙漠植物生长状况。魏强摄

叶惠平没有忘记,刚来腾格里沙漠旅游的时候,曾陶醉于这里的大漠风光,并且深深地爱上了这里。然而,当她真正融入沙漠,亲自点燃“孤烟”时,体验到的却是艰辛。

叶惠平和她的员工们住在彩钢活动板房里。远远望去,几间孤零零的活动板房就像是沙海中的孤岛,看上去既突兀,又渺小。

  公司不是不想盖房,也不是盖不起房,他们是怕失败,怕绿化沙漠失败,房子就白盖了,还会破坏沙漠的环境。同样的原因,他们也不敢买车,只买了一辆能在沙漠里行驶的“顺六轮”(越野牵引车),没有它,无法走进沙漠深处。他们也不敢在媒体上做宣传,他们怕万一失败了没法交代。

  害怕失败,失败却如影随形。

  他们计划先做尼龙方格固定沙丘,然后种树,但是3万亩沙漠得做多少尼龙方格?成本太高。不可行。

  他们在沙漠里打了机井,想把地下水抽上来浇树。但是在沙漠里一棵一棵浇灌数万株树苗谈何容易。失败了。

  为了防止风沙把树苗刮倒,他们拉来土培在树苗周围。结果风沙不但把沙子卷走,还把沙子下面的土和树苗也卷走了。失败了。

  他们把梭梭培育出来栽种在沙漠里,但是,梭梭最多只能栽40公分深,这个深度根本吸收不到沙漠里的水分,只能眼看着树苗枯死。失败了。

他们使用过化学药品,比如生根粉,让树苗成活。又失败了。

  把树栽在沙丘上,吸收不到水分。把树栽在沙丘与沙丘之间的洼地上,土壤盐碱化严重,只成活了一小部分耐干旱耐盐碱的沙枣树和新疆杨。

他们栽种过胡杨、新疆杨、沙枣、梭梭、花棒、沙拐枣等,成活率不足20%。每年春天,沙漠里刚刚泛起一抹绿色,一场大风就把这抹绿色全卷走了。

一次失败的尝试,又一次失败的探索,似乎这块沙地都快心灰意冷了。但是,他们的意志始终坚定,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最初和叶惠平一起来马兰湖治理沙漠的4个人,由于无法承受失败的打击,也无法适应这里的生存环境,都陆续离开了。叶惠平没有走,也没有想过放弃。她坚信天道酬勤。

  直到年,叶惠平终于看到了希望。他们经过种植发现,沙柳最适宜在腾格里沙漠生长。沙柳树苗栽种在1.2米的深处,就能吸收到地下水分了。栽种下去两枝,成活以后能够变成几枝、十几枝、几十枝,固沙效果非常好,成活率能达到90%以上。

  这是天大的惊喜。年到年,他们总共植树不到1万亩,年一年就栽种了1万亩,年又栽种了1万亩。至此,3万亩沙漠的绿化任务基本完成。

  现在,年栽种的沙柳已经长到两米多高了,非常壮观。1亩沙柳的种植成本只有元。

沙丘被植被拥抱着,变得“规矩”了,不再肆意流动了。沙漠治理成效初显,这让叶惠平的团队很兴奋,也有了继续前进的动力。

绿色的使命,就是执着前行

叶惠平(左二)向员工了解植树情况。魏强摄

如今,阿拉善盟源辉林牧有限公司共有10名固定员工,他们大多是叶惠平从历年植树造林的临时工中精挑细选出来的,是她从沙漠里淘出来的金子。

来自银川的崔文恺,既懂管理,又懂财务,叶惠平不在的时候,就由他带领员工干活。40岁的当地蒙古族牧民金巴西,是做网围栏的高手。44岁的蒙古族牧民布仁巴依尔,从小在腾格里沙漠长大,了解沙漠的习性,能够驾驶“顺六轮”在沙漠里纵横驰骋。甘肃景泰县52岁的农民李员强,干起活来像拼命三郎……

她带着她的精兵强将们出发了,他们需要征服沙顶,当那里覆盖上绿色,距离成功就更近了一步。

春季风多,是植树造林的关键时期,他们要和时间赛跑。每天出工时,他们要在头上套一个布套子,把头脸和脖颈包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两只眼睛。

为了提高效率,他们就在沙漠腹地搭建营地,吃住在帐篷里。完成这一片沙漠的植树任务,再转移到下一个地方。营地不断地转移,植被面积也在不断地扩大。

员工们很能干,公司对他们也不薄,除了给他们不菲的收入,还给他们交纳各种保险,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然而,叶惠平的后顾之忧却无法解决,成了她的心病。11岁的儿子,正在上小学,是她最大的牵挂。

“在学校和同学相处得好吗?成绩怎么样?要乖乖地听话。”叶惠平每次给儿子打电话,都会这样絮絮叨叨。

儿子通常只说一句话:“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我想你了。”每每此刻,叶惠平都会泪流满面。不管与荒漠的斗争多么艰苦,她都没有流过泪,但是儿子却是她内心深处最柔软的痛。

她曾经因此犹豫过,萌生过退意。但是,她更没有理由说服自己退出这场战斗当个逃兵。

丈夫在福建经营一家公司。她回去总和丈夫讲马兰湖有多么多么好,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丈夫信以为真,也想来马兰湖看看。她却找出种种理由不让他来。她知道,丈夫来了,一看这里的艰苦条件,肯定会心疼她,不让她干了。

叶惠平从小喜欢植物。来到马兰湖以后,对沙生植物又产生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她坚持认为植物是有灵性的。为了证明她的观点,她列举了一位外国科学家研究的成果,说植物和动物一样具有感知能力。

不管她所说的感知能力是否存在,总之,她种下的沙柳活了,植被绿了,沙丘漂亮了。

“习近平总书记倡导国土绿化,我们正在努力实践呢。虽然,我不在儿子身边,但是我相信,我的团队的治沙精神,一定会传承给儿子。”叶惠平总是这样鼓励自己。

到目前,治理3万亩沙漠已经花掉了万元。她计算了一下,如果从一开始就不走弯路,种植沙柳、沙拐枣,花万就够了。叶惠平常常为额外的“学费”而自责。

任何成功都要付出代价,为了这片沙洲,叶惠平和她的团队付出了汗水、泪水,经历了失败的打击和成功的喜悦。叶惠平更是舍弃了家庭的天伦之乐,还有做母亲应尽的责任。

吃完午饭,叶增灼并没有休息,而是在营地周遭巡视着。叶惠平跟了过去,挽住父亲的胳膊。父女无言,沙地上,一串脚印,沿着起伏的沙丘向上延伸着……

采访结束了

但是,万千一线植树人的脚步却还在继续

他们用自己的故事书写了坚守与传承的绿色精神

(摘自《内蒙古日报》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neimengguchenbao.com/cbls/11503.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