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晨报

您现在的位置: 内蒙古晨报_晨报历史 > 晨报简介 > 晨报社区徐庄胖东来的鸡蛋来自这个有

晨报社区徐庄胖东来的鸡蛋来自这个有

发布时间:2016-12-26 8:08:54   点击数:
徐庄社区名片隶属单位: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村张乡

办公地点:市区朝阳路

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徐保全

辖区范围:东至灞陵路,西至朝阳路,北至阳光大道,南至长村张社区。徐庄社区共有4个居民小组多口人,年由村改为社区,现有党员66人。

社区特点:过去隶属魏都区七里店街道办事处,后来划归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村张乡。徐庄社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过去,村民大都进城做些小生意或者进城打工挣钱。后来,居民土地被征用建厂,辖区内有许继电气城、西继电梯、阳光电缆等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入驻后,居民纷纷进厂打工。

社区故事

明朝初年,徐氏先人移民至此

社区居民徐保明是学历史的,对徐庄以及徐氏族谱有过多年研究。他介绍,20世纪后期,有村民在村里发现了一块清代石碑。根据碑文记载,徐氏家族的先人在明朝洪武初年(公元年)的第一次移民中迁移至此,从那时开始,徐庄已经叫了多年。据说,当时徐氏共有兄弟3人,一个落户徐庄,一个落户在现在东城区的徐湾社区,一个落户在许昌县将官池镇与临颍县交界的秋湖村。

过去习惯了在土地中劳作的村民如今在自家的饭店中忙碌。许昌晨报记者薛炎摄

历史上,徐庄社区出过不少大人物,至今还被老人们提起的是徐麟阁。据说,徐麟阁是民国时期军阀冯玉祥的军需官。如今,村中的一间老屋就是徐麟阁的故居。

伴随着国家许昌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招商引资进程,徐庄社区的土地不断被征用,许继电气城、西继电梯、阳光电缆等企业纷纷入驻。与之同步,阳光大道、灞陵路、朝阳路先后修通,徐庄社区的交通优势日渐显现出来。

两所老宅院记录小村往事

一个老油坊承载先辈过往

不可移动文物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表现,是人类与历史沟通的桥梁。了解不可移动文物,能弥补文字记录和可移动文物的不足之处,考究先民居住、生活、娱乐、劳动的方方面面。

龙湖街道办事处徐庄社区有两处不可移动文物。这两所旧时宅院保存得相对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遗憾的是,附近居民大多只知道它们是老宅院,对它们的故事一无所知。从94岁的徐满堂口中,记者才了解一二。

“抠门儿”的财主

把徐氏宅院当仓库

徐庄社区西南部,绕过一个厕所,便可以看到徐氏家族宅院,但徐氏的先祖无从考证。附近的村民说,其祖上出过进士,是村里有名望的家族。清朝晚期,徐家人在村头建造了四所二进院落。从徐庄社区向西数,这是第一所院落。

如今,徐氏家族宅院外面各种植物长得郁郁葱葱,藤蔓和低矮的灌木交织,似乎在守护着这所有百年历史的宅院。这些植物生长的地方,可能是以前徐氏家族宅院的内部。踏过这一片绿色来到门前,依然可以感受到它的古朴。原建筑大部分已经损毁,现仅存一进院子的正房。正房坐北朝南,屋檐下有立体雕砖,三面均有装饰,似乎是鹿、麒麟等寓意美好的动物形象。栩栩如生的精美雕刻绝非用机器大批量制作,代表了当时的手工技艺,也是当年徐家财力雄厚的见证。

徐庄村(现徐庄社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今年已94岁高龄的徐满堂告诉记者,民国时期,徐氏家族宅院被一个叫徐老七的人占据,作为油坊的仓库。这个徐老七在家中排行第七,通过自己的手段和能力,成了当时村里的大财主,光土地就有六七百亩,家中有60多口人,还雇有10多名长工。这样一个土财主,在人们的想象中生活一定非常奢侈,但村里流传着徐老七“抠门儿”的故事。原来,徐老七虽然家财万贯,但经历过苦日子,知道钱财来之不易,因此非常节俭,一点儿也不像个土财主。徐老七的一件布衫能穿五六年,他平时的吃穿跟长工相差无几,所以村里没有人恨他。

土地改革时期,徐老七因是大地主,家里的土地和房屋均被没收。徐氏家族宅院分给村民辛雪妮居住,徐老七被抓进了监狱。徐老七并没有做过恶事,因此很快被释放,过着平常人的生活。后来,徐氏家族宅院年久失修,十分破败,直到文物部门发现了它的价值,才将它保存下来。

徐麟阁宅院主人

曾是冯玉祥的军需官

从徐氏家族宅院出来向东走,百余米外还有一处徐麟阁宅院。据记载,徐麟阁宅院始建于年左右,属于典型的民国时期民居。

据徐满堂回忆,徐麟阁宅院的主人徐麟阁又叫徐福申。村里老一辈人大多知道徐福申,不知道徐麟阁。徐福申曾经在北洋军阀中原混战时期投靠冯玉祥,在冯玉祥的部队当军需官。据说,他不但在军队当差,而且在当时的许昌城经营药房。由此可知,徐麟阁的财力非常雄厚。

徐满堂(左)在徐麟阁宅院门前给后辈讲房子的历史。许昌晨报记者李亚琨摄

徐麟阁宅院原有门楼、配房和过厅,现存的只有过厅。过厅又称门厅,能开一个门通往后院。随着原建筑逐渐破败,这间过厅成了正房。

有意思的是,门正上方嵌砖处,用行楷雕有“忍善增祥”4个字。徐满堂说,这4个字并非出自一人之手。“忍善增”3个字由徐麟阁所书,“祥”字由他的长子、当年仅7岁的徐宝昌所书。“忍善增祥”经风雨洗礼仍然清晰可辨,传承徐麟阁一家的家训。过厅的四角都有青石板,砖雕精美。据说,这是当时村中最好的房子。

房屋内部,正墙上挂着毛主席像,“旭日东升山河秀,光辉思想照千秋”的对联就在两侧。部分墙皮已剥落,露出了青黑色的底砖,木制的横梁用年代久远的报纸包裹,上二楼的木梯已残损。

房屋的窗户很小,导致室内昏暗,与现代建筑“窗明几净”的概念相去甚远。据介绍,这样设计是为了防盗和聚财。由木梁托起的二楼是用来住人的,一楼的功能类似于“会客厅”。徐麟阁的后代在这里居住过,后来搬到了城里,有时会回到老宅子看看,加以修缮。年10月,这里成为文物保护单位。

“前两天看新闻,辽宁的清代民居因为不是名人故居被拆了,很让人痛心。希望我们社区的古建筑长久保存下去,让儿孙都看看过去的房子,给他们讲讲过去发生的故事。”徐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徐保全说。

曾香飘十里的老油坊

如今不复存在

徐满堂告诉记者,徐庄社区曾经有一个很大的油坊,专榨芝麻油。出油的时候,芝麻油的香味真可谓“香飘十里”,周边村庄的人都能闻到。

“以前的油坊榨油绝对不使用任何添加剂,油的品质非常好。”徐满堂说。

新中国成立以前,油坊归地主所有。上文提到的徐老七,便是民国时期油坊的主人。保存下来的徐氏家族宅院便是老油坊存油的仓库,能储存几千公斤油。

受当时的生产条件限制,五六名工人协作,一天能加工公斤左右芝麻油。

“现在有了榨油机,直接把芝麻放到机器里就能榨出油,提高了效率。机器榨的油没有用传统工艺榨的油香。”徐满堂说。

年,徐庄村成立了农会,地主被打倒,地主家的牲口被充公,但油坊的驴留了下来,继续为油坊榨油。

徐满堂作为农会的一员,被派到油坊当生产负责人。他对榨油的流程仍然记忆犹新:先将芝麻淘洗,去除土和沙,然后将芝麻放进旋转的锅里翻炒,炒完筛一下,把不饱满的颗粒去掉,最后榨油。

“芝麻油的品质好可能跟油坊的水有关系。油坊水井里的水偏咸,咸一点儿的水反而使芝麻油更香。”徐满堂说,如今,徐庄社区没有人继承传统的榨油工艺,再也没有芝麻油的香味了,令人遗憾。

社区人物

诚信经营,成为胖东来的鸡蛋供货商

遭受打击,0多只鸡死光

30多年前,为了让日子过得更舒坦,徐庄村村民李玉花和丈夫徐平安琢磨着做点儿生意。经过考察,他们在仓库路附近租了间门面房,开始卖水泥。由于为人实在,李玉花把水泥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并用赚来的钱最先在村里盖起了2层楼。

李玉花在整理鸡蛋。许昌晨报记者王威摄

做了几年水泥生意,有了积蓄后,徐平安开始筹划在家办个养鸡场。对于丈夫的决定,李玉花选择默默支持。“喂鸡、卖鸡蛋都需要人手,我将水泥生意停掉,全身心投入养鸡事业。”李玉花说。但好景不长,由于缺乏养鸡经验,不注重防疫,有一年遇上禽流感,他们养的0多只鸡3天死光了。

看着死去的鸡子,李玉花愁得几天没合眼,吃药都睡不着,体重一下子由67公斤降到40公斤。“养了五六年鸡子,不光没赚到钱,还欠了三四十万元外债。那个时候,三四十万元不是个小数目,日子几乎没法儿过。当时压力特别大,我都快成傻子了。”回忆起当时的情况,李玉花无限感慨。

重拾信心,成为胖东来鸡蛋供货商

几个月后,李玉花从沉重的打击中慢慢走了出来。“不能认命,还有一双儿女等着养活呢。”李玉花说。于是,她联系到胖东来新兴店,在那里卖鸡蛋。一有空,她就骑车走街串巷卖鸡蛋。

除了在胖东来新兴店经营外,李玉花骑辆脚蹬三轮车,徐平安骑辆电动三轮车,每天先走村串户收鸡蛋,然后拉到市区贩卖。他们白天忙着卖鸡蛋,只能晚上收鸡蛋,有时要跑几十公里路。“一般平安负责拉,我负责卖。当时想着一个月挣五六百元就不赖了。”李玉花说,刚开始,她只想顾住生活,没想到生意越做越好。

于是,她换了辆北京福田汽车拉鸡蛋。原来,她一天卖10多筐鸡蛋,换车后一天四五十筐甚至百十筐都卖过。头一天拉一车鸡蛋,她第二天就能卖完,一天能赚多元。有一年端午节前,她一下子卖了12车鸡蛋。

由于讲诚信,生意做得好,带旺了人气,胖东来的管理人员见了李玉花直拍手。“胖东来很多店的活动都是我做起来的。一有新店开业,他们就让我去,把人气带起来。有一次,我在生活广场搞鸡蛋促销活动,队伍排得很长,拐了好几道弯。胖东来许扶店开业的时候,光买我鸡蛋的人就站满了。”李玉花自豪地说。慢慢地,李玉花的鸡蛋摊儿遍布胖东来的各个店面。

东山再起,打造自己的生意链

随着鸡蛋生意越做越大,跟李玉花合作的人越来越多。漯河一种鸡场的老板王秦立听说李玉花人品不错,邀请她去漯河参观学习,并向她推荐了一个新生意,贩卖养鸡用的饲料——豆粕。“鸡蛋生意做起来后,我也考虑过只做这一样生意存在风险。当时,虽然我身上长了个瘤子,但为了把这个家撑起来,我选择坚持干。”李玉花说。

刚入行,啥都不懂,她就忍着病痛,一点儿一点儿地学,最后把豆粕生意做得十分红火。许昌周边东到五女店,西到襄城,南到舞阳,都有她的生意。李玉花看豆粕销量不错,开始贩卖另一种饲料——预混料。为了保证品质,她家的豆粕是从连云港进的,预混料是从山东买的,都是最好的产品。由于忙于新的生意,再加上身体不好,她现在只给胖东来劳动店和人民店送鸡蛋。

目前,李玉花一边从养殖户处收鸡蛋贩卖,一边将饲料卖给养殖户,打造了一条自己的生意链。“那时候都觉得没这一家人,两个孩子快上不成学了。现在奋斗得不赖,我很知足。”李玉花说。

孝老爱亲,广受村民称赞的好媳妇

近20年从没跟婆婆拌过嘴

在徐庄村,村民没事时喜欢坐在一起唠嗑。每次提到该村四组村民徐国山的儿媳妇李艳红,大家都赞不绝口。而且,村民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谁家娶到像艳红那样的好媳妇,算是烧高香了。”

李艳红(右)给婆婆削苹果。许昌晨报记者王威摄

李艳红年嫁到徐庄村。她嫁过来的时候,丈夫徐东亮的奶奶还健在。

老人当时年事已高,患有脑梗死,长期卧床,导致腿烂流水,连脚缝都烂了。要是别的年轻人,看见这些早就躲得远远的,但李艳红没有这样做。她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跟婆婆寇巧玲一起承担起照顾老人的责任。有时,她看见婆婆太累,就让婆婆歇着,一个人伺候奶奶。洗脚擦身、端茶喂饭……她做得一丝不苟,从没一句怨言。她从不嫌老人脏,端起老人的剩饭就吃。寇巧玲看到这一切,很欣慰,感觉自己在婆媳关系上不用操心。

事实的确如此。李艳红嫁过来近20年,从没跟婆婆拌过嘴。有时婆婆心里不如意,说她两句,她从不顶嘴。家里的脏衣服,李艳红只要看见,就顺手拿起来洗了,很少让婆婆操心。

悉心照料患病的婆婆

有一年,寇巧玲突患疾病,晕得起不了床,稍微一动就吐得哪里都是。李艳红一点儿也不嫌弃,半夜穿上衣服就起来收拾。寇巧玲心里过意不去,想把脏被罩留下来等女儿来了再洗。李艳红宽慰婆婆说:“谁洗都一样。”

那次,寇巧玲躺床上半个月不敢动,晕了3个月。虽然自己有饭店生意要照顾,但李艳红把婆婆伺候得无微不至,总扶着婆婆,生怕老人晕倒。

还有一次,寇巧玲由于不小心崴了脚,导致骨折,行动不便。李艳红就承担起照顾婆婆的重任。每天起来,李艳红先给婆婆端来洗脸水,第一碗饭也总是先盛给婆婆,还经常背婆婆上厕所。有时李艳红不在家,老伴儿或者女儿背着上厕所时,寇巧玲总是埋怨道:“你们都没艳红背得舒服。还是艳红仔细,先慢慢把我放下,再抱我上去。”

每次听到这样的话,寇巧玲的女儿就会开玩笑说:“你就指望你媳妇吧。”寇巧玲也总笑着说:“有灾难,媳妇在,出门闺女难回来。”

将心比心,家庭才能和睦

除了对老人好外,李艳红跟婆家姐姐的关系也很好。“艳红跟俺俩女儿的关系可好。有的人家亲戚家里穷,媳妇会看不起,但艳红不会。俺二女儿家条件不太好,艳红就经常帮她。”寇巧玲说,有一年,她二女儿家盖房子,李艳红主动从娘家借来拖拉机帮忙。前段时间,寇巧玲二女儿家的小孩儿在工厂打工时伤了指头。李艳红二话不说,跟丈夫徐东亮一起出面协调,帮二姐处理此事,没让二姐花一分钱。

对于寇巧玲的好媳妇,村民都很羡慕,经常问寇巧玲:“别人家因为一点儿小事,婆媳就会拌嘴,咋没听你们吵过?”“俺媳妇对我们好,我们怎么能找事?”寇巧玲说,其实,在李艳红进门前,她和老伴儿就商量好,要将媳妇当女儿对待。“她把我当亲妈,我也拿她当亲闺女。只有将心比心,家庭才能和睦。”

现在,只要一提到自己的媳妇,寇巧玲就笑得合不拢嘴。老徐家孝老爱亲的优良传统已传给了下一代。李艳红9岁的小女儿现在看见奶奶寇巧玲上下楼,总要上前小心搀扶。

作为一家之主的徐国山把这一切看在眼里,说:“能有艳红这样的好媳妇,我们很骄傲。家长是子女的老师,看到这么好的家风一代一代往下传,我很欣慰。”

(许昌晨报记者薛炎李亚琨王威)

记者手记

“90后”对话“90多”

长村张徐庄,依然是一个静谧的小村。虽然紧临城区,但人少地不多,一踏进村庄,那种古老村庄特有的安静气息便扑面而来。仿若再热闹喧嚣的时光,到了这里都会停滞。

村子古老,有几处老宅子原本不算稀罕,只是保存得如此完整,还真不多。一处明清时期的徐氏宅院,门前被古老的绿色藤蔓缠绕,主房坐北朝南,面阔三间,青石砌墙,灰瓦覆顶。屋檐下有立体雕砖,三面均有装饰,似乎是精心雕刻的麒麟等寓意吉祥的动物。这座老宅虽经百年的沧桑,但仍完整地保留着原有的建筑格局。

在另一处民国时期的老宅前,我们也驻足良久。楼房由青瓦青砖构建,分上下两层,上层有三扇小窗户,下层有门和两扇窗户。“这是典型的民国青砖建筑,里面是非常传统的木结构厅堂,还保留着精致的木雕。”老宅大门紧锁,看到我们好奇地向里张望,村里的热心人主动为我们介绍。这座老宅同样保存完好,高大巍峨,古朴厚重,精美的镂空木雕窗诉说着老建筑过去的辉煌及经历的沧桑岁月。

见多识广的老人是老村的傲人财富,此次我们有幸见到了村里年逾九旬的老支书。而负责与老人直接沟通的记者,恰恰是我们此行最年轻的“90后”。一老一小悬殊的年龄差别,却并未给交流带来太大障碍。老人回忆得认真,深深的皱纹里镌刻着岁月的印记;记者记录得认真,虔诚的神态流露出对历史的敬畏。那些久远的往事,在两人认真的沟通中,很快便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许昌晨报记者刘力华)

详见今日《许昌晨报》10—12版

欢迎转发分享!转载须注明来源:许昌晨报







































白癜风最好的治愈方法
早期白癜风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neimengguchenbao.com/cbjj/5436.html

网站简介 | 发布优势 | 服务条款 | 隐私保护 | 广告合作 | 合作伙伴 | 版权申明 | 网站地图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