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飘雪依依
图片前三张为网络下载,其余均为原创
『忆江南◆江南好』
江南好,
凤谷最清幽。
天籁八音仙袅袅,松风千载意悠悠。
山色亦风流。
八音:八音涧;
关于千载松风意悠悠,就不得不说下惠山寺前旧遗“听松石”又名“听松石床”。位于惠山寺大同殿前古银杏树下,一座六角“听松亭”内,长约两米,一端翘起若枕,宛如卧榻,一成人平躺绰绰有余。
无锡坊间惯以“偃人石”相称,“偃”,仰卧之意。石床一端镌有“听松”二字,字迹端庄清秀、圆润和谐,为唐代著名书法家李冰阳所书。
石床的另一端则镌有宋代文人的题字,由于年久,石碑受风雨剥蚀而字迹斑驳,已很难辨认。
惠山寺始建于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余年历史。千余年间,惠山寺六遭劫难,后毁于太平天国战乱,后又重建。
寺内龙眼泉、石经幢、听松石床、金莲桥、古银杏、八音涧、天下第二泉、御碑等皆为遗存旧物。
咸丰十年(年),听松亭毁于兵燹,同治五年(年)重建并留存至今。现亭内匾额“听松亭”三字为红学家冯其庸所题。关于石床“听松”之名的由来有好几版本的传说。
一说宋代赵构从金邦逃回,路过无锡惠山时,曾和衣偃卧石床上过夜。午夜时分,他忽听山上松涛齐鸣,疑是金兀追赶而来,吓得他一骨碌从石床上爬起,落荒而逃。由此,后人便称此石为“听松石”。
另一说是金兀被岳飞打败,溃退到无锡惠山时,已精疲力尽,偶见山上有此巨大石床,就一头倒在石床上呼噜呼噜地入睡了。夜半,一阵山风袭来,把松树吹得呼呼作响,加上松子和松针叶沙沙落地的声音,把金兀从梦中惊醒。
他慌忙从石床上跳了下来,躲在石床东侧,由于用力过猛,右手按在石床上而留下了掌心和五个指头的痕迹。
从此,石床就更加神奇了。然则传说毕竟是传说,不过是为石床本身增添些传奇色彩罢了。但关于听松石床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有其足迹。
其中有唐代大诗人李白和晚唐诗人皮日休之作最为有名,听松石床非比寻常也在于此。唐天宝十四年()冬“安史之乱”期间,李白退居江南,游历惠山时留有诗作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五律二首,其中分别提到了惠山寺的两处景点,松石床和御碑亭前的金莲池。原文为: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二首》
其一
远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
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
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
一坐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其二
客来花雨际,秋水落金池。
片石寒青锦,疏杨挂绿丝。
高僧拂玉柄,童子献霜梨。
惜去爱佳景,烟萝欲瞑时。
文中的“金池”指的就是惠山寺金莲池;
译文为:就像慧远公喜爱谢灵运一样,昌禅师也喜欢我,并为我开启禅关。坐在萧疏的松石上,就像坐在佛教圣地清凉山。花空色不染,心与水俱闲,全身空净。
一坐禅关就是一小劫,天地无一实在。正值你读经读得天花雨纷纷飞落之时,我来做客,秋水清落而池塘金底显见。青色锦垫铺在条石上一片清凉,杨树上挂着疏稀的绿叶。
高僧你手挥白丝玉柄拂尘,童子为你献上秋天的霜梨。现在虽然是黄昏时刻,萝藤笼烟,爱你山池佳景而不忍心离去。
晚唐诗人皮日休也曾来惠山寺静听松涛,并赋有《惠山听松庵》一诗:
千叶莲花旧有香,
半山金刹照方塘。
殿前日暮高风起,
松子声声打石床。
这首诗写秋季日暮在惠山听松庵所见的清雅而又略带凄凉的景象。池中的千叶莲花虽然行将凋残,但还余着旧时的清香;惠山古寺映照在池中,显出倒影来,白日将暮,天风从殿前吹过,刮落松子,打在石床上,发出一声声清响。诗只写了这一个景象,在这个景象中,蕴含着一种清幽静穆的气息。这虽是秋季日暮的惠山景象体现出来的,却也多多少少地反映了诗作者皮日休隐居生活中的精神面貌。当时的惠山,植被以松树为主,而非今日之香樟树,“萧然松石下”、“松子声声打石床”,为当时惠山生态的真实写照。闲敲平仄两三首,静读诗书方寸心。宋雨唐风文海沐,高山流水遇知音。一个喜欢喝着咖啡敲诗的小女人,很高兴在诗词的海洋里与您相遇。如果喜欢我的诗词,那就在下面点个赞呀,留个言啊,也可以转发、赐几朵小花或添加